內地上月在多個領域皆錄得外資淨流入,當中以債市吸資規模最明顯。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境外機構持有3.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按月多1800億元,是外資連續4個月增持,佔總額2.7%,按月擴大0.1個百分點。連同其他交易市場,外資於去年12月淨買入245億美元的內地債券。
再添1800億 持倉達3.67萬億
從債券種類看,境外機構在內地銀行間債市的主要託管券種是國債,託管量為2.29萬億元,佔比達62.4%;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債,託管量8000億元,佔比21.8%。
去年12月新增10間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市,合共1124間境外機構可入市,其中551間通過直接投資渠道買債,822間經「債券通」,249間同時使用兩個渠道。全年計,外資在2023年累計增持內地銀行間債市2800億元,佔總體比例維持2.7%不變。
國家外滙管理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外資投資中國市場和配置人民幣資產意願穩步提升,留意到近幾個月外資不斷淨增持境內債券,去年11月淨買入規模為歷史次高,12月進一步淨增持245億美元,徘徊於近兩年高位。
FDI單月流入逾百億美元
債市之外,王春英稱,上月外商直接投資(FDI)資本金淨流入明顯增多,單月流入規模逾百億美元。經常項下,外管局數據亦顯示,期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5723億美元,對外付款5582億美元,即對外收款順差141億美元,為2023年下半年首次錄得淨收款。
王春英指出,貨物貿易繼續發揮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盤作用,2023年12月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淨流入按年和按月分別增長12%和37%。
綜合而言,2023年12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趨於均衡,外滙交易保持理性有序,跨境收支呈現順差,期內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支順差141億美元,去年第四季以來逐月改善態勢進一步鞏固。
展望後市,王春英重申,中國國際收支結構穩健,外滙市場韌性增強,參與主體更趨成熟,可以更好抵禦和應對外部衝擊;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將進入減息周期,外部金融環境趨於緩和,也有助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愈益均衡。
受惠人幣反彈 中美息差收窄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中美息差收窄、人民幣滙率反彈,以及內地宏觀經濟與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都對外資買入人民幣債券的行為構成支撐。
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高位回落,中美息差縮窄,緩和內地債市外資流出的壓力;其次,考慮到人民幣債券資產「票息+滙兌」的綜合收益,其配置價值變得更具吸引力,是近期境外機構連番增持中國債券的關鍵因素。
明明又說,未來支撐境外機構繼續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積極因素更多,外資中長期或重回持續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趨勢。安本中國固定收益主管吳子宇指出,低通脹環境不會促使人行收緊貨幣政策,穩增長成效漸見,財政支持也將惠及房地產和消費市場,令2024年中國債市維持牛市。
翻查數據,外資在2022年3月至11月期間,連續10個月在中國銀行間債市減持,持有量一度降至3.33萬億元。美國於2022年3月啟動今輪加息周期,拉闊與中國利息的差距。
另外,外管局昨公布,2023年12月銀行結滙1.43萬億元,售滙1.47萬億元,當月結售滙基本持平。
16 Jan 202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