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恒指挫373點再失萬六關

  恒指挫373點再失萬六關 【明報專訊】聯儲局開會議息前夕,投資市場趨審慎,港股在期指結算日早段低開逾百點後反覆偏軟。行政長官李家超公布《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1個月,港股跌幅擴大,最多挫逾400點(見圖),收市跌373點,再失守萬六關。跌市成交回落至不足千億元,是兩周以來最低。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一直監察市場情况,未見任何異常。證券界表示,港股早前急升,在沒有好消息接力下,投資者先行獲利沽貨。 成交縮至不足千億 兩周最少 恒指昨低開180點,開市已跌穿萬六關,且已是全日高位。內地股市受壓,港股跌幅擴大,尾市最多跌422點,低見15,654點,收報15,703點,險守10天線(現處15,613點)。國指跌2.5%;科指跌3.3%。大市成交在連續6日破千億元後,昨降至948億元,是1月16日以來最少。港股通下的北水連續第二日走資,淨流出8.6億元,盈富(2800)遭北水淨沽6.67億元。騰訊(0700)為首的科網藍籌急回吐,騰訊遭北水淨沽3.69億元,股價跌2.9%,成交逾59億元,為成交榜首位。阿里巴巴(9988)、美團(3690)跌約2%;小米(1810)跌3%。 金融股沽壓大,友邦(1299)、平保(2318)跌約4%,港交所(0388)跌2.4%。恒隆系公布業績及董事長陳啟宗退任,恒隆地產(0101)急跌8.4%,收報9.05元,為近19年半收市新低,亦是昨日表現最差藍籌。 分析:救市效應短 投資者先行獲利 中國恒大(3333)遭高等法院頒令清盤,續停牌。旗下恒大物業(6666)及恒大汽車(0708)復牌,分別跌3.8%及升4.3%。內房股沽壓大,龍湖(0960)、合景泰富(1813)跌6%。 駿達資產管理投資策略總監熊麗萍表示,港股過去數日急升,在沒有好消息接力下,市場欠耐性;加上觀望美議息結果、內地快公布經濟數據,及A股受壓等,都拖累昨日港股表現,投資者見有水位先行獲利沽貨。她認為救市效應短暫,都是推高指數予人沽貨,始終市場信心及資金不足,恒指短期阻力位16,350點。 31 Jan 2024

港經濟受壓 股樓須減稅削辣 原文網址:港經濟受壓 股樓須減稅削辣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131-0131_00202_010/

 港經濟受壓 股樓須減稅削辣 會計師估財赤1220億 倡與商界市民諗辦法 港府2023/24財政年度將再次錄得財政赤字,已是市場共識。最新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香港分會估計,香港本財政年度財政赤字達1,220億元,建議港府下調股樓印花稅,且一併檢視稅制及經濟發展,並關注「4大支柱及6大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及認證產業等)能否繼續成為核心發展。事實上,本港經濟自通關以來冷暖自知,內地經濟又屢救無效,各大支柱產業相繼敲響警號,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寫照。 建議優化投資移民計劃 稅種方面,ACCA香港分會副會長何家輝不諱言,港府對上一次作出全面審視「已經是上世紀的事」,認為現時是適當時機讓香港的稅制安排與時並進,但強調不應聚焦資本增值稅、銷售稅等特定稅種,因每項稅種均會影響經濟活動及民生。他提及,新加坡在引入銷售稅後,企業所得稅等稅率均有下調,所以港府宜與市民及商界談討如何作長遠發展。 要留意,該會最新提出港府可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投資項目,將約10%金額(約300萬元)投資在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大型人工島等大型基建項目上,參考現時須投資10%在創科項目的做法。ACCA稱,港府不應排除任何融資方式,此舉亦可向投資者提供額外的定息收入選擇。另去年約有90,000名人才經高才通及其他人才入境計劃抵港,該會指港府須審視如何留住這些人才變成納稅人。 此外,該會建議港府須持續為樓市「減辣」,並以香港永久性居民為優先考慮,逐步下調從價印花稅(AVD),但強調非一刀切將稅率降至某個百分比,因觀乎樓市並非由印花稅主導行情,還有息口等因素。股票印花稅方面,他們則認為可與內地看齊,即轉讓方只需支付0.05%稅率,強化香港競爭力。 WTO或降貿易增長預測 財政儲備方面,ACCA則料今個財年錄7,130億元,相當於港府約11個月支出。惟與此同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向立法會呈交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會財局)的2024/25年度預算及注資建議,預計下個財年錄約1.67億元經營赤字,而港府在2019年注入的種子資金餘額將在2024年第三季全數用完。財庫局建議,開立一筆兩億元的非經常開支承擔額,向會財局注資,並向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 財庫局解釋,注資是考慮到香港整體經濟繼續受複雜多變的外圍環境所影響,加上會計業界現時面對人才短缺情況,認為目前尚未有條件根據「用者自付」...

¼美商對港營商前景悲觀

 ¼美商對港營商前景悲觀 香港美國商會最新發表的商業信心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會員將中美關係緊張、海外公眾對香港的觀感,以及中國經濟放緩列為今年首3大的商業挑戰,計及香港經濟復甦較慢的因素,有26%受訪會員表示,對未來12個月香港的商業前景感悲觀;而表示中性及樂觀的比例則分別為40%及34%。可幸的是,78%的受訪會員沒有計劃在未來3年將香港的地區性總部遷離。 21%受訪會員預計今年中美關係將惡化,56%認為將持平,22%認為將改善。而97%受訪會員認為,正面的中港雙邊關係對其中港生意影響重要。當被問及美國政策限制美資在中國的商業投資,50%受訪會員注意到這將對全球商業造成影響,29%認為這將令未來中國投資暫停;23%將再檢視在中國的長期業務營運。 六成擴充業務審慎 此外,96%的受訪會員稱過去12個月香港的商業環境表現持平及優秀,當中31%認為表現良好,26%認為表現十分好,2%認為表現優異;81%表示去年公司收入按年持平或有所增加,60%對擴充業務保持謹慎,56%計劃不會改變招聘。 作為國際都會,76%受訪會員仍視香港是高競爭力或具競爭力,主要受惠國際連通性、資金自由流動、低且簡單的稅制、法律與監管體系、資訊與數據自由流動,進出中國的門戶,以及基礎設施和交通聯繫,但生活成本(包括住屋)、商業成本及人才供應是損害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該商會總人數522名,是次調整有136名會員填寫了問卷,回覆率25%。 原文網址:¼美商對港營商前景悲觀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131-0131_00202_012/ 31 Jan 2024

內媒:首批地產項目白名單或月底前落實

  內媒:首批地產項目白名單或月底前落實 【明報專訊】據內媒報道,上周五(26日)內地住建部召開的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上透露,今年1月底前,第一批地產項目白名單可能落實並爭取貸款。報道採訪多家房企內部人士及出險房企,房企人士表示尚未就新白名單政策接到銀行通知,但已有房企率先行動,積極為項目融資爭取支持。 據華南一出險房企的內部人士指出,受債務爆雷影響,公司評估其項目很難在第一批項目白名單中,但「公司已開會,要求相關人員梳理項目清單,為接下來的項目融資做準備,這是公司的自發行為,主動抓機遇。」 一家尚未出險但受即將到期債務問題困擾的公司內部人士表示,項目白名單制度有利於該公司優質項目融資,此前受市場風聲影響,原本平穩運行的項目,連開發貸都不容易拿到,期待新政盡快落地。 網傳蘇州昨全面取消限購 另1月30日網傳蘇州全面取消限購,買房不再限面積及套數。內媒報道,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表示,買房不再做購房資格審核,新房限售政策仍為兩年。 至於已被高院頒令清盤的佳源國際(2768)清盤人公布,截至昨日,針對公司申索達300億元,境內債權人繼續就追討其申索採取更積極行動,有更多境內項目公司成為破產重整的主體,公司境內及境外營運發展的影響,將導致其資產淨值較2022年中期財報披露的資產淨值大幅下降。清盤人指出,已與潛在的資金提供方展開討論,但在確保獲得足夠的資金以推進債務重組方面遇到一定困難,在缺少足夠資金的情况下將無法成功重組。

恒大清盤案再提訊 法官指債務重組方案欠進展 頒令恒大清盤

 恒大清盤案再提訊 法官指債務重組方案欠進展 頒令恒大清盤 中國恒大集團被指欠債逾2.5億元,前年遭一間位於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公司提出呈請,恒大一直稱在與主要債權人商討債務重組方案,去年4月獲法庭批准再押後案件。恒大後來宣佈業績顯示,公司早前合計虧損5820億人民幣後,清盤案原本押後至2023年10月30日,仍一再押後,法官雖再批准案件押至今年1月,但明言是最後一次延期。案件終押後至今(29日)在高等法院再提訊,法官陳靜芬指考慮重組方案欠進展,公司資不抵債,決定頒令恒大清盤,下午會判辭解釋理據。 此外,法庭下午將開庭處理規管令事宜。 呈請人Top Shine Global Limited of Intershore Consult (Samoa) Limited,該公司登記地址在薩摩亞,它以債權人身份,2022年6月向中國恒大集團提出清盤呈請,案件經過多次押後,恒大的代表一直要求延期,並多次提及與債權人商討債務重組方案而要求押後,但未能與債權人達成共識。 中國恒大﹙3333﹚於2023年7月17日公告補發業績,指集團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虧損1,059億元(人民幣,下同),如計及2021年虧損4,760億元,兩年合計虧損5,820億元。 原文網址: 恒大清盤案再提訊 法官指債務重組方案欠進展 頒令恒大清盤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7759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9 Jan 2024

恒大清盤案再提訊 法官指債務重組方案欠進展 頒令恒大清盤

 恒大清盤案再提訊 法官指債務重組方案欠進展 頒令恒大清盤 中國恒大集團被指欠債逾2.5億元,前年遭一間位於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公司提出呈請,恒大一直稱在與主要債權人商討債務重組方案,去年4月獲法庭批准再押後案件。恒大後來宣佈業績顯示,公司早前合計虧損5820億人民幣後,清盤案原本押後至2023年10月30日,仍一再押後,法官雖再批准案件押至今年1月,但明言是最後一次延期。案件終押後至今(29日)在高等法院再提訊,法官陳靜芬指考慮重組方案欠進展,公司資不抵債,決定頒令恒大清盤,下午會判辭解釋理據。 此外,法庭下午將開庭處理規管令事宜。 呈請人Top Shine Global Limited of Intershore Consult (Samoa) Limited,該公司登記地址在薩摩亞,它以債權人身份,2022年6月向中國恒大集團提出清盤呈請,案件經過多次押後,恒大的代表一直要求延期,並多次提及與債權人商討債務重組方案而要求押後,但未能與債權人達成共識。 中國恒大﹙3333﹚於2023年7月17日公告補發業績,指集團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虧損1,059億元( 29 Jan 2024

中證監出招救市 叫停限售股借貨沽空

  明報專訊】內地續出招撐市,中證監最近公布全面暫停限售股融券出借(即借貨沽空),於今日起實施,約定申報調整為次日可用。深交所、上交所亦即同時公布,暫停戰略投資者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內出借獲配股票的通知。通知實施前尚未了結的出借合約到期不得展期。 中證監指為貫徹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加強對限售股出借的監管,具體包括第一項措施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第二項措施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並自3月18日起實施。 中證監指出,今次優化融券機制,主要體現監管意圖,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約機構在信息、工具運用方面的優勢,給各類投資者更充足的時間消化市場信息,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秩序;二是突出從嚴監管,階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 29 Jan 2024

中證監出招救市 叫停限售股借貨沽空

  中證監出招救市 叫停限售股借貨沽空 【明報專訊】內地續出招撐市,中證監最近公布全面暫停限售股融券出借(即借貨沽空),於今日起實施,約定申報調整為次日可用。深交所、上交所亦即同時公布,暫停戰略投資者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內出借獲配股票的通知。通知實施前尚未了結的出借合約到期不得展期。 中證監指為貫徹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加強對限售股出借的監管,具體包括第一項措施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第二項措施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並自3月18日起實施。 中證監指出,今次優化融券機制,主要體現監管意圖,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約機構在信息、工具運用方面的優勢,給各類投資者更充足的時間消化市場信息,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秩序;二是突出從嚴監管,階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 29 Jan 2024

人行大幅降準0.5百分點釋萬億

  人行大幅降準0.5百分點釋萬億 本周一國務院常務會議表明會採取更有力和有效措施穩定市場和信心之後,市場已憧憬會降準刺激經濟。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昨日在國新辦記者會上發放喜訊,宣布於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潘功勝又提出,今日(25日)起把金融機構的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由2厘,降至1.75厘,指這些措施皆有助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 潘功勝親自宣布 2月5日生效 人行行長罕有在國新辦記者問答環節宣布降準,潘功勝同時解說政策理念,提到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儲局貨幣政策將轉向,「客觀上也有利於我們(人行)擴大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未來繼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過去兩年,人行每次降準幅度都是0.25個百分點,今次一口氣減0.5個百分點,屬2021年12月以來首次,當時同樣下調再貸款利率0.25厘。分析認為,人行降準幅度大於預期,一方面可解決春節長假期和銀行年初貸款高峰導致資金緊張的問題,更重要是向外界釋放穩增長的訊號,有助提升市場信心。 潘功勝並詳細說明人行貨幣政策思維,他指出,3年前全球爆發疫情,海外央行減息救經濟,結果導致高通脹,然後多國央行要大手加息對抗,期間「我們沒有大收(貨幣政策),也沒有大放」,所以沒有通縮或通脹的問題。 美減息增添中國幣策空間 現時美國通脹有所回落,中國的通脹亦偏低,甚至跌入負數,潘功勝打了個譬喻「形象一點說,發達經濟體通脹水準從10樓掉到3樓,中國從2樓掉到1樓」,意味仍然有空間推出寬鬆貨幣政策。 美國很大機會結束加息周期,甚至掉頭減息,潘功勝直言,中美「貨幣政策周期差」處於收斂,客觀上有利於增強中國幣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幣策操作的空間。 隨着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人行副行長宣昌能稱,考慮到銀行每年年初會有「開門紅」的行為,而去年下半年各項政策成效漸見,因此預計今年第一季度仍保持較快的信貸增長。他解釋,各類機構都追求「開門紅」,大型項目一般在年初開工建設,加上年初的春耕備耕,春節前的工資發放都會帶來較為集中的融資需求。 宣昌能續說,人行將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節奏,穩固支援實體經濟力度,相信全年信貸投放節奏會更加均衡。 對於今年的信貸需求,潘功勝指出,2023年第四季度,財政部增發1萬億元國債,絕大部分會在2024年使用,形成投資和實物工作量,勢成為信貸...

人行金管局6措施深化金融合作 理財通2.0下月26日啟動 券商可參與

  人行金管局6措施深化金融合作 理財通2.0下月26日啟動 券商可參與 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昨日宣布推出6項金融舉措,涉及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便利跨境資金流通及深化金融合作等多個方面,概括為「三聯通、三便利」。在「三聯通」方面,發布優化「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除了提高個人投資額度至300萬元人民幣,以及擴大投資產品外,亦在跨境銷售及宣傳方面給予更多空間。港銀在更新業務流程後,可在一個月後,即2月26日開始提供「理財通2.0」服務,亦新增券商參與。 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稱,容許合資格香港券商參與計劃,可為證券業展開新機遇,同時擴大理財通客戶群。證監會發出通函,列出券商參與理財通的要求,包括必須持有證監會1號牌,股本及股東資金不能少於1億元,至少有3年分銷基金及債券經驗,每年交易額不少於5億元,以及需要與至少1間合資格內地券商建立合作關係。 證監會中介機構部臨時主管蔡鍾輝說,鼓勵有意申請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的券商,先與證監會商談,最好在開展業務3個月前提交業務計劃。初步希望有相當實力及資源的券商參與,估計參與機構需時尋找內地合作夥伴。 金管准債券通債券抵押借錢 優化措施包括擴大合資格產品範圍,擴展至所有香港註冊的大中華股票基金,以及風險評級屬低至中高風險的基金,惟不包括複雜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或單一新興市場股票基金。證監會投資產品部高級總監李子麒指出,目前銀行渠道合資格產品少於200隻,非複雜基金則約700隻,包括90隻合資格的大中華基金,以及610隻R1至R5評級的基金(合資格為R1至R4),即「理財通2.0」合資格基金會增至少於700隻。恒生透露,為「南向通」客戶提供的理財產品將由140種,提高至逾220種。 另外兩個「聯通」措施則與「債券通」有關。余偉文提到,內地債券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與人行商談其中一個方向,是開發及加強內地債券擔保品功能,便利國際投資者盤活持倉,利用持有債券更加靈活管理流動性。第一是推動內地債券成為國際市場普遍被接納的擔保品,利用金管局人民幣流動資金安排做試點,接納內地國債及政策性金融債作為合資格的抵押品,2月26日生效。 下一步會繼續探索北向通互換通交易保證金、或離岸國際期貨交易保證金等多種使用場景,逐步推動境內債券,成為國際市場常用擔保品 冀更多外資參與內地債市回購 第二則為進一步支持更多...

港股聞放水飆545 夜期上萬六關

  港股聞放水飆545 夜期上萬六關 港股昨日臨近尾市,人民銀行突然宣布降準「放水」,恒指應聲急彈545點收市,今年以來首度錄得兩連升,累計走高938點(6.3%)。恒指昨罕有成為亞太區表現最佳股市指數,與滬指分別錄逾兩個月及約半年最大單日升幅,惟分析質疑今輪中港股市升勢能否持續。 恒指昨高開248點後升幅反覆收窄,午後僅漲58點。A股約在下午1時半拗腰反彈,恒指跟隨發力向上。人行於A股收市後宣布包括降準等一系列寬鬆措施,刺激港股抽升,尾市最多飆621點,高見15975點,埋單仍大升545點(3.56%),報15899點。 昨晚恒指夜期更重上萬六點,高見16253點;恒指夜期收報16090點,升153點,高水190點。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6082點,較港高182點。 科指漲4% 阿里炒高7% 國指昨揚升212點(4.1%),收報5353點;科指勁漲133點(4.2%),收報3281點。主板成交額1288億元,連續3日超過千億元水平。「港股通」昨錄19.81億元淨買入。科網股跑出,阿里巴巴( 09988 )及嗶哩嗶哩( 09626 )齊彈逾7%;燃氣股全線造好,新奧能源( 02688 )急升9.1%。 恒指昨收復10天線(15682點),國指及科指皆連升兩日,累計分別走高352點(7%)及246點(8.1%)。 施羅德多元化資產增長及收益主管Remi Olu-Pitan指出,降準及傳聞中的救市計劃,或可對中國資產帶來短線支持,但認為要實現結構性上升,當局需要做更多事情。 滬指偷步V彈近2% 外資淨沽 A股方面,滬指昨高開後一度倒跌,午後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前突偷步發力V彈,收市升49點(1.8%),收報2820點;深成指上揚85點(1%),收報8682點。兩市昨共錄7669億元(人民幣.下同)成交額。「滬深股通」轉為輕微淨流出5.4億元。 內地《證券日報》報道,中國中長期資金入市潛力大,更多險資、社保基金有望投入。報道提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去年9月優化險企風險因子,並要求險企加強投資收益長期考核;財政部去年12月提出,社保基金對股票類、股權類資產最大投資比例分別可達40%和30%。報道引述券商推算,約4000億元險資與約1400億元社保基金,未來可望入市。 25 Jan 2024

內地人才來港簽註已批近萬

  內地人才來港簽註已批近萬 港企外國人員獲「一簽多行」簽證北上 約九千申請獲批 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昨日在立法會回覆議員質詢時表示,大灣區內創科人才雙向流動和合作,對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建設都有關鍵作用,故一直與內地緊密商討推動大灣區高端人才「南下、北上」便利措施。內地自去年2月推出「南下」人才簽註,截至去年底已有近萬人才以簽註來港。在香港人才北上方面,特區政府已推出政策,讓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可申請「一簽多行」簽證到內地,至今已有約9,000宗申請獲批。經與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商討,公署同意將適用於香港註冊公司外國人員的「一簽多行」安排擴展至香港的學術和科研機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內地推出的「南下」人才簽註,便利六類大灣區內地人才,即傑出、科研、文教、衞健、法律及其他人才,可以在簽註有效期內多次往來香港,每次在港逗留不超過30天,遠遠高於其他赴港簽註一般7天的逗留期限。鄧炳強表示,截至去年底,獲有關簽註的近萬名南下人才,當中包括347名獲五年簽註的傑出人才、5,872名獲三年簽註的科研、文教和衞健人才,以及3,739名獲一年簽註的法律和其他人才。 外國人員「一簽多行」擴至科研機構 同時,特區政府讓香港註冊公司持香港身份證的外國人員,在港申請兩年或以上的「北上」「一簽多行」簽證到內地,將獲加快處理。簽證措施對象不限行業和人才類別,目前已有約9,000宗申請獲批。 鄧炳強在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出於學術和科研機構需要的考慮,經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商討,公署同意將適用在香港註冊公司外國人員的加快處理安排,擴展至香港的學術和科研機構。申請人只需在網上填表,然後到灣仔的中國簽證申請服務中心辦理手續,最快第二天就可取證,不設限額。 「高才通計劃」近5.1萬申請獲批 對不少議員期望進一步推廣至文化藝術及政策研究等其他領域的人才,他表示會統整各類人才的情況,再向公署反映及商討。 另一方面,「高才通計劃」已推行一年,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回覆議員質詢時表示,截至去年底,共收到約6.5萬宗申請,當中近5.1萬宗獲批,約3.6萬名人才已來港。被拒的申請約3,000宗,佔總數約5%,主要是未能符合指定年薪要求,或並非畢業於合資格大學綜合名單中的院校。連同其他人才入境計劃獲批的申請,去年總計約9萬名人才抵港,超出政府訂立每年至少輸入3...

港股尋底失15000 恐試15年新低 科指瀉3% 昔日明星科網股連環見上市低位

  港股尋底失15000 恐試15年新低 科指瀉3% 昔日明星科網股連環見上市低位 明報專訊】內地1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一如預期未見下調,加上據報內地要求推遲或暫停部分項目建設,影響中國及香港股市氣氛。港股續尋底,恒指最多跌逾500點,低見14,794點,失守萬五點大關仍反彈乏力,收報14,961點。恒指昨低位距離2022年10月底的低位14,597點不足200點(見圖),一旦失守將再見2009年4月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科技股成昨日跌市重災區,科指曾瀉逾4%。分析指出,近日港股「跌過籠」,短期或會有技術反彈,阻力位15,500點至15,700點。 恒指高開40點,曾高見15,362點後掉頭向下,午後受A股跌勢拖累,港股最多跌514點,低見14,794點,尾市跌幅收窄,收市跌347點,報14,961點,見近15個月低位,連跌兩日共挫430點。短短5個交易日,恒指已相繼失守萬六點及萬五點關口。 國指曾跌最多3.6%,一度跌穿5000關口,收市跌2.4%,亦齊見近15個月低位;科指更曾瀉最多4.3%,曾失守3000關,收市跌3%,見逾14個月低位。 成交增至1122億 北水淨買6.6億 跌市下,全日成交急增至1122億元。港股通下的北水淨流入6.56億元,為連續第7日流入,累計流入逾168億元;滬深股通下的南水淨流入10.47億元人民幣,終止連續6日流出。 重磅科網股續尋底,騰訊(0700)瀉3.3%;美團(3690)挫4.7%;京東(9618)跌2%。科指大半成分股跌至52周低,其中昔日明星科網股平安好醫生(1833)、京東健康(6618)、商湯(0020)、蔚來(9866)及阿里健康(0241)等更齊見上市以來收市新低。 內地LPR維持不變,內房及物管股受壓,華潤置地(1109)跌11%,為表現最差藍籌;龍湖(0960)跌一成;碧桂園(2007)及碧桂園服務(6098)分別跌7.6%及5.7%;中國海外(0688)跌逾半成。 分析:跌過籠 短期或技術反彈 藍籌股只有3隻錄升幅,78隻下跌,1隻無升跌,39隻藍籌見52周低。港交所(0388)挫3.5%;友邦(1299)跌2.2%。招商銀行(3968)逆市升0.8%,是表現最佳藍籌。 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表示,今年港股開局以來,已跌逾2000點,近日跌勢更過急,有點「跌過籠」,預期短期會有少許技術反彈...

港上月CPI升2.4%略低預期 連續兩月放緩 菜價電費跌幅擴大

  港上月CPI升2.4%略低預期 連續兩月放緩 菜價電費跌幅擴大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4%,略低於預期的2.5%,並連續兩個月放緩。若撇除所有政府一次過紓困措施,基本通脹率按年升1.4%,較去年11月放緩0.2個百分點,主要由於新鮮蔬菜價格下跌和電力費用跌幅擴大所致。 明報記者 黃志偉 經季節因素調整,截至去年12月的3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每月升0.4%,基本通脹的升幅為0.1%,均與去年11月的3個月升幅相同。 煙酒價升幅最大錄19.2% 住屋升2.8% 在各類綜合通脹組成項目,煙酒價格按年升幅最大,錄得19.2%。住屋升2.8%,其中私人房屋租金升幅維持1.8%,公屋租金維持13.5%。食品升2.3%,當中外出用膳及外賣升3.6%、基本食品價格進一步放緩1個百分點至升0.1%,升幅為4個月最慢。電力、燃氣及水的價格按年跌幅擴大至4.8%,惟以全年計仍升9.6%。另外,去年12月衣履價格按年4%、耐用物品跌1%、雜項物品升2.2%、交通升2.9%、雜項服務升3.2%。 大新:維持今年通脹預測升2.1% 政府發言人表示,去年12月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維持溫和,其中外出用膳及外賣、衣履價格按年繼續明顯上升,而其他主要組成項目承受的價格壓力大致受控。全年合計,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平均為1.7%。展望將來,整體而言通脹在短期內應會保持溫和,外圍價格壓力應會繼續減弱。同時,本地營商成本或隨着經濟恢復而面對上升壓力。 大新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表示,本港物價升幅仍然保持溫和,內地食品價格疲弱,本港食品價格可望保持溫和;國際能源價格由高位回落,或導至相關燃料價格維持疲弱。另隨本港繼續輸入人才,或繼續推動住屋需求;樓價下跌,部分人可能轉買為租,私人住宅租金未來或會保持溫和上升。整體而言,該行維持今年通脹升幅預測為2.1%。 23 Jan 2024

A股據指獲「國家隊」力撐 跌市仍跑贏H股

  A股據指獲「國家隊」力撐 跌市仍跑贏H股 【明報專訊】在全球股市企穩高位下,內地A股及港股齊齊跌市,但中國與香港股市命運仍各異。港股陷入「Free Fall(自由跌)」並無人打救格局,內地市場卻除了傳出國有銀行入市支持匯價,亦傳出「國家隊」入市支持股市。昨日所見內地六大內銀股及平保A股俱升或企穩,加上四大滬深300 ETF成交繼續高企並逾370億元(人民幣,下同),或再顯露「國家隊」蹤影。反而在港H股向下,拉闊AH股股價價差,恒生AH溢價指數曾升至近157,見2009年來新高,收市時高見155.58,反映A股較H股高出近56%。 A股貴過H股幅度擴至近56% 在昨日A股受壓之際,卻見六大內銀及平保(滬:601318)企穩及做價向上,當中農行(滬:601288)及交行(滬:601328)企穩,其餘皆上升,當中中行(滬:601988)升0.76%最多,平保亦升0.71%。不過7隻股份的H股俱跌逾1%至2%,當中A股升幅最大的中行在港H股跌幅最大,跌2.43%;在內地A股創10日高位的平保,其H股則錄3年低位並跌1.81%。AH溢價拉闊,相關指數較上周五升1.13%,而建行溢價幅度更達63.6%,遠高於指數比例。 另外,包括華泰柏瑞滬深300 ETF等4家滬深300的ETF,上周錄得淨流入達567億元之後,昨日成交放大至377.37億元,較上周約300億元增加。在跌市中隱見「國家隊」入市手影。 據內地央視新聞報道指出,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稱要更注重投融資動態平衡,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並強調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另一方面,據路透報道引述消息指出,內地多間國有銀行今日入市支持人民幣匯價,據悉此舉旨在防止人民幣匯價快速下跌。 23 Jan 2024

證券期貨專業總會:打風開市應立會諮詢

  證券期貨專業總會:打風開市應立會諮詢 【明報專訊】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因應港交所(0388)就惡劣天氣下開市進行諮詢,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發公開信,指有關安排涉利益眾多,強烈建議在港交所作總結前應交由立法會或旗下財經事務委員會諮詢(討論)。 該會指現時市場成交側向A組證券商,隨着打風開市對技術及網絡安全要求提升,料集中在小量頭部證券商的趨勢更明顯,且諮詢對在家辦公出現網絡安全事故責任誰負問題未見深入探討,質疑該所操之過急。 「對於是次倉卒而不全面的諮詢予以保留。」該會指強烈不鼓勵在惡劣天氣下透過實體營業點提供服務,並直言該所的建議要其他行業配套支持,當中引發成本既需關注,外出工作員工安全亦受不同程度影響。當中更恐防有非常大機會,觸發銀行業對「營業日」的定義修訂,令以銀行假為參考及依據的不同行業、在處理僱傭合約、假期安排時都須改變。該會憂慮牽一髮動全身的社會責任,港交所是否有做足全面諮詢及評估。 該會又稱,惡劣天氣下開市涉及技術及網絡安全要求提升,料導致集中在頭部證券商的趨勢更明顯,日後交易將更集中而現系統性風險,也應評估。 該會又發現,於諮詢時對員工家中的網絡 23 Jan 2024

港股近超賣 專家料可守萬五關

 港股近超賣 專家料可守萬五關 踏入今年以來,恒生指數連跌3個星期,累挫1,738點或10.19%。有分析指,恒指已近乎超賣地步,大幅調整後帶來入市時機,惟提醒目前市場投資者信心欠奉。 iFAST Global Markets副總裁溫鋼城稱,相對強弱指數(RSI)、保力加通道和隨機指數(STC)3項技術指標都非常接近超賣邊緣,考慮到美元匯率、美債息近日已屆高位,隨時有機會整固,加上內地本月重磅經濟數據幾乎盡出,意味市場拋售港股藉口又少一個,本周恒指有望守於萬五點關,向上挑戰15,800點。惟他提醒,港股仍要面對內地經濟風險和內房債務纏身、外圍股市升多跌少等狀況,影響資金短期棄守中港市場。 摩根資管看好「中特估」 摩根資產管理表示,今年以來弱復甦的經濟環境令港股上升動力受阻,但經過大幅回調後,出現較好的入市機會,相信港股未來持續受惠內地經濟復甦,特別是在「中特估」政策的支持及催化下,看好具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央國企價值將會重估。 被稱為「國家隊」的官方資金入市A股的說法甚囂塵上,紅蟻資本投資總監李澤銘卻指,對港股整體推動作用有限,加上內地再有收緊互聯網監管傳聞,即使消息未獲證實,但足以左右投資者情緒,直言「這時候任何關於政策的風吹草動,投資者都先沽再講」,可見重建投資者信心仍要一段時間。 雷軍指小米汽車有點貴 對於坊間憧憬中央會出台政策刺激經濟,他相信,政策利好消息或待農曆新年後,這段時間不抱太大期望,估計投資者取態仍較審慎下,港股現時還未見底,故提醒投資者要做好風險管控。 另外,將於今年推出首款電動車的小米集團(01810),其創始人雷軍接受內媒訪問重申,新車定價可能會有點貴,「大家喊的9.9萬元(人民幣‧下同)、14.9萬元,甚至19.9萬元,我覺得都是在開玩笑」,新車將在上半年正式上市,現正進行小規模量產。 原文網址:港股近超賣 專家料可守萬五關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122-0122_00202_012/ 22 Jan 2024

華衍生產品望全球互通

 華衍生產品望全球互通 芝商所冀法規落實 申牌照滿足內地客需求 隨着股匯、商品價格波動加劇,內地投資者使用衍生品避險需求擴張,加上對外政策鬆綁,境外機構靠近內地龐大市場的機會湧現。為提高衍生品交易市場透明度,中國證監會於去年多次為《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全球最大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芝商所(CME Group)也做好準備迎接商機,其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負責人Russell Beattie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辦法》的規模宏大,目前僅落實一些要旨和支柱等條文,該所只有等待更多細節的落實,才能申請營業執照,以便推出更多產品吸內地客。 夥內地交易所推交叉產品 他表示,芝商所經已有交易所設在美國,故其目標不是要在內地開設交易所,反而是希望「為大中華區的投資者提供在芝商所交易的機會」。他指出,目前內地的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主要都是內地交易,該所可擔當的角色是「幫助內地的其他交易所建立離岸國際流動性,以支持其內地的成長」。 他進一步解釋,內地交易所可保留定價權、控制合約和保留其他權利,「我們要做的是尋找機會建構海外的合約」。簡單的例子是交叉上市合約(Cross listing contract),例如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與大連交易所的大豆合約,這合約基本上在大連上市,近期就促成了在馬來西亞的版本,以澳元交易。 未見時間表 靜待釐清細節 他指,芝商所的強項是幫助不同的交易所擴大生態系統之餘,建立交易所的獨立性。早前就協助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和印度大都會證券交易所(MSE)取得紐約期油和天然氣的期貨交易許可;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就有很多芝商所合約在掛牌;芝商所和東京證券交易所就雙方都有日經指數合約在交易等。 若要做到的話,他說,該所須靜待《辦法》的細節落實,讓他們知道怎樣可以取得牌照,以推出中美交叉上市的合約產品。Russell指,在過去一年,他積極進行相關的聯絡工作,包括用約3個月的時間,跑遍上海、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與監管機構官員、券商、金融行業相關協會等代表見面。 「令人鼓舞的是,從各方的談話來看,監管機構希望把事情做好、不想着急,要將條例做到盡善盡美,並正在與行業協會、市場參與者合作,推動監管條例向前發展」。而由於條例眾多,需時完善,目前雖然看不到確切的時間表,但他說芝商所會耐心等待。作為亞太區的負責人,他強調會確保芝商所「100%符合法規」開拓...

銀公今年首務助港鞏金融地位

  銀公今年首務助港鞏金融地位 今年輪任為銀行公會主席的滙豐香港區行政總裁林慧虹接受訪問時表示,銀公已制訂新一年四大工作重點,其中包括協助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角色,擴大香港的「朋友圈」,故銀公將訪問東南亞國家,首站便於本月底到訪泰國;同時為配合大灣區跨境理財通2.0落地作準備等。她期望理財通2.0可於首季推行,現有待監管機構釐清相關執行細節。另外,銀公已成立工作小組探討支票的未來發展路向,包括研究逐步取代實體支票的可行性,擬今年訂下路線圖。  林慧虹表示,銀公根據向會員銀行進行的調查所得意見,制訂了今年四大工作重點,即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強保障消費者和投資者、支持金融創新及人才發展。 她指銀公將循多方面手協助香港鞏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功能。鑑於大部分會員行都認同須加強對外推廣香港與國際連繫,又認同東盟各國將是今年加強合作的重點市場,因此,除了訪京,銀公亦計劃訪問東南亞,與不同市場的監管機構及商會會面,交流最新的市場及政策發展,擴大「朋友圈」。銀公本月底便將走訪泰國。而泰國此行將探討兩地繼轉數快與PromptPay互聯後其他合作,並介紹香港的情況,繼續說好香港故事。在泰國後,銀公正計劃訪問另外兩個東南亞國家,具體還與金管局商討中。 因應業界近年積極發展大灣區的業務,她指銀公會繼續推進跨境資本和人才流動,並配合理財通2.0(理財通優化版)、跨境數據等政策實施作準備。她指銀公已就早前的理財通2.0諮詢收集了會員行的意見,基本上大家對此表示歡迎,但有些細節還望監管機構進一步釐清;她舉例指出,如優化流程方面,分行的前職員與理財通客戶面談時,有甚麼表格要填寫等,以確保業界做法一致,在執行時更順暢和容易。她期望首季可推出理財通2.0。 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功能 對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論及香港的競爭力,她說誠然香港經濟仍面對挑戰,包括來自利率環境、全球貿易,中國經濟及大選年令宏觀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但認為去年香港重開後,已積極開拓新市場和新產業,先後去中東及東盟推廣香港市場,認為方向正確。 林慧虹:港經濟仍面對挑戰 談及數碼銀行服務發展時,她指出,因應科技發展和市場轉變,銀公已成立工作小組,深入探討支票的未來發展路向,並會評估不同方案,當中包括逐步取代實體支票的可行性等。在探討過程中,銀公會仔細研究不同因素,如用戶使...

華資券商持牌人高位流失最多八成 中資行逆市擴張 中金中信里昂人數破紀錄

   華資券商持牌人高位流失最多八成 中資行逆市擴張 中金中信里昂人數破紀錄 【明報專訊】港股疲軟,成交淡靜,經紀難搵食,本地券商「瘦身」情况日趨嚴重。數據顯示,時富證券等本地中型券商,持牌人員數目跌至近年紀錄新低,創興、金利豐、輝立、海通、凱基及英皇證券等,持牌人員數目亦較高峰期下跌三成至八成。不過,部分中資行卻逆市擴張,中金旗下的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以近1800人成為單一公司計、持牌人員數目全港最高,並為紀錄高位,中信里昂、中信證券及華泰等持牌人員數目亦創有紀錄以來最高。 明報記者 業界指出,低佣、低成交及網上落盤趨勢下,傳統經紀難搵食,券商裁員的趨勢,已由細行蔓延到中型行。 根據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旗下Webb-site綜合證監會的數據顯示,部分本地中型券商,持牌人員數目跌至近年紀錄低位。時富證券近年持牌人員(負責人員及持牌代表)數目持續下跌,目前(截至1月16日)只有59人,較紀錄中高位的317人,下跌逾八成,亦為2003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其他中型券商方面,持牌人員數目亦較高峰期下跌三至六成。當中創興證券目前持牌人員有39人,較高峰期下跌64%;金利豐證券目前持牌人員只有42人,較高峰期下跌53%(見圖)。 瘦身潮由細行蔓延至中型行 不過,部分中資行卻逆市擴張,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近年持牌人員數目持續上升,目前達1799人,為有紀錄以來最多,以單一公司計,並為全港金融中介之首。其他中資行持牌人員數目亦創有紀錄以來最高,包括中信里昂、中信證券、以及華泰金融控股等。 證監會網站顯示,截至去年9月,持1號牌(證券交易)的持牌代表數目有27,350名,較2022年底的27,827名,減少477名。截至去年9月,持1號牌的負責人員數目有5078名,較2022年底的5159名,亦減少81名。 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陳柏楠表示,證券業經營環境持續惡劣,券商收縮、裁員及結業的趨勢,由細行蔓延到中型行。中型行以往主要有四大收入來源,包括買賣股票佣金、股票孖展利息、新股孖展利息及手續費,以及替上市公司包銷、配股等收費,惟現時四項收入皆大幅縮減。相反,合規成本卻不斷上升,租金及人工亦沒有下跌,直言很多中型行現時是「食老本」,「以前賺落不少,補貼現時虧損,即是蝕住做!」 至於中資行逆市擴張,他認為中資行整體仍然審慎,始終生意淡靜,估計因部分券商捱不住結...

人行投放近萬億MLF 減息預期落空 本月淨放水2160億 分析料慎選減息時機

  人行投放近萬億MLF 減息預期落空 本月淨放水2160億 分析料慎選減息時機 【明報專訊】人民銀行昨日進行本月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利率維持在2.5厘,意味在22日公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很大機會連續5個月不變。最近兩周公布的去年12月貸款增長、採購經理指數(PMI)等數據差過預期,市場原預期人行最快在1月減息,分析認為人行本月按兵不動,是為維護銀行淨息差、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且上季經濟增速不低,當局需審慎選擇降息時機。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雖然利率沒有下調,不過本月MLF投放量為9950億元(人民幣,下同),扣除本月到期MLF後的淨投放額為2160億元,去年9月以來累計2.1萬億元,人行同日淨投放逆回購30億元。本月不降MLF利率公布後,一度提振離岸人民幣升至7.176,惟之後受美元回穩收窄升幅,截至晚上8時半報7.1874,上升0.2點子(1元等於100點子),在岸價跌0.5點子至7.172。 匯豐:不減息保人幣穩定 匯豐亞洲外匯分析主管周淑芬認為,人行本月沒有下調利率,是因為當局仍相當重視人民幣匯率穩定,雖然最近數月外資流出內地市場已經緩解,不過今年難有足夠資金流入,例如流入至內地股市帶動匯率走強,該行預期今年底人民幣升至7.1,與現時水平相若。她預期在美國6月開始減息後,人行才會跟進減息,當內地財政刺激帶起市場信心後,屆時減息會更為有效。匯豐料人行將在第三四季各減息0.1厘,至明年底保持不變。 銀行淨息差偏低待解決 華泰證券則認為,考慮通脹後的實際利率偏高,內地仍處減息周期,但銀行淨息差偏低問題有待解決,去年第4季經濟增速不低,市場預期、財政和房產政策力度較去年8月減息時改善,需更審慎地選擇減息時間,否則不利管理市場預期和維護貨幣政策空間,加以匯率、防止資金空轉的因素,人行減息時間和方式有較大不確定性。 降準方面,華泰指過去兩個月M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淨投放,對降準有補充作用,而今年首季「開門紅」貸款預計有限,雖然人行會如往年在首季降準,但現時沒有逼切性,料較大機會在3月實行。 瑞銀料續減息降準 去年12月貸款數據差過預期,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除2022年政府鼓勵銀行貸款令基數較高,亦表明企業信貸需求仍較疲乏,不過今年房地產貸款和經濟增長動力回穩,信貸仍會有穩定增長。為配合今年政府債券大規模...

外資連續4個月增持中國債

  內地上月在多個領域皆錄得外資淨流入,當中以債市吸資規模最明顯。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境外機構持有3.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按月多1800億元,是外資連續4個月增持,佔總額2.7%,按月擴大0.1個百分點。連同其他交易市場,外資於去年12月淨買入245億美元的內地債券。 再添1800億 持倉達3.67萬億 從債券種類看,境外機構在內地銀行間債市的主要託管券種是國債,託管量為2.29萬億元,佔比達62.4%;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債,託管量8000億元,佔比21.8%。 去年12月新增10間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市,合共1124間境外機構可入市,其中551間通過直接投資渠道買債,822間經「債券通」,249間同時使用兩個渠道。全年計,外資在2023年累計增持內地銀行間債市2800億元,佔總體比例維持2.7%不變。 國家外滙管理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外資投資中國市場和配置人民幣資產意願穩步提升,留意到近幾個月外資不斷淨增持境內債券,去年11月淨買入規模為歷史次高,12月進一步淨增持245億美元,徘徊於近兩年高位。 FDI單月流入逾百億美元 債市之外,王春英稱,上月外商直接投資(FDI)資本金淨流入明顯增多,單月流入規模逾百億美元。經常項下,外管局數據亦顯示,期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5723億美元,對外付款5582億美元,即對外收款順差141億美元,為2023年下半年首次錄得淨收款。 王春英指出,貨物貿易繼續發揮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盤作用,2023年12月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淨流入按年和按月分別增長12%和37%。 綜合而言,2023年12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趨於均衡,外滙交易保持理性有序,跨境收支呈現順差,期內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支順差141億美元,去年第四季以來逐月改善態勢進一步鞏固。 展望後市,王春英重申,中國國際收支結構穩健,外滙市場韌性增強,參與主體更趨成熟,可以更好抵禦和應對外部衝擊;市場普遍預期2024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將進入減息周期,外部金融環境趨於緩和,也有助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愈益均衡。 受惠人幣反彈 中美息差收窄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中美息差收窄、人民幣滙率反彈,以及內地宏觀經濟與政策持續發力等因素,都對外資買入人民幣債券的行為構成支撐。 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

去年補價金額198億 三載最少

  樓市前景未明朗,發展商補地價意欲未見積極。地政總署資料顯示,去年10月至12月錄得的補地價收入僅約4.92億元,按季急削89.5%;以2023年全年統計,總補地價金額約197.61億元,創近3年低位,按年挫52.4%。 地政總署公布,去年10月至12月共有兩宗換地、14宗契約修訂及1宗地段增批個案於土地註冊處完成註冊。該季另有1幅位於九龍塘達康路的地皮,循私人協約方式批予香港城市大學興建學生宿舍。 宏安英皇道地完成修契 根據地政總署網頁,最新完成補地價的項目,包括宏安地產( 01243 )等持有的炮台山英皇道101號用地,於去年12月完成契約修訂,補地價金額為1673萬元,料涉及技術修訂。 前述18宗批地個案,涉及的補地價收入共約4.92億元,較去年7月至9月來自不同來源的48.45億元補地價,勁減約89.8%;但比起去年4月至6月只有接近1.74億元,仍然多約1.8倍。 如果以2023年全年計算,補地價總收入約197.61億元,連跌兩年,屬2020年錄得127.24億元以來的3年低位。 潤發倉貢獻七成屬主力 2023年的補地價收入,主要來自華潤集團等推展的長沙灣發祥街1號潤發倉庫重建計劃,於去年首季完成137.34億元的補地價,創下本港市區私人重建項目補地價金額紀錄,獨霸去年總補地價金額的69.5%。該用地去年9月獲屋宇署批出建築圖則,准許興建6幢商住樓宇,總樓面面積161.69萬方呎,預計提供約2500個住宅單位。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以2023/24財政年度(本年度)計算,本年度首9個月(2023年4月至12月)的總補地價金額僅約55.1億元,即使連同期內官地招標錄得的賣地收入約72.74億元,涉及本年度總地價收入約127.84億元,僅達到去年2月《財政預算案》預測本年度地價收入850億元約15%,與目標相差的金額高達722.16億元。 在本年度完成的補地價個案中,較矚目的包括新地( 00016 )於去年7月至9月一口氣就兩個元朗區項目完成補地價,包括東成里「跨代共居房屋」項目,以及錦田公路和映河路交界的下高埔村重建項目,兩個項目的補地價共約29.82億元。 16 Ja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