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宏利:3關鍵利好 港股趨樂觀
美息緩升油價回穩 憧憬內地改革見效
港股經歷動盪1月後,宏利資產管理認為,恒指目前估值如經濟衰退時估值般低殘,相信隨着3大關鍵因素出現,即1)美息升勢減慢、2)內地供給側改革見效、3)油價回穩,風險胃納將回升,後市將樂觀。
宏利資產管理現時在全球16個國家及地區設有辦事處,截至去年9月底,宏利資產的管理資產規模約2,940億美元(約2.29萬億港元),其中亞洲管理資產約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
宏利亞洲區股票投資部首席投資總監陳致洲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環球股市1月出現大調整,投資氣氛極度悲觀,加上人民幣等亞洲貨幣大幅波動,市場出現一個規避風險局面。「早前我到海外做路演時,了解到很多國際大型基金在歐洲及日本都滿倉,美國市場則想沽貨套現,並正等待入亞洲的時機。」
估值低於97年 等待催化劑
他指出,外資對中資股未來5至10年的長遠看法沒有改變,「大家都相信內地有大量年輕消費者,有龐大購買力,只是短綫對投資中港市場缺乏信心。」故要提升市場投資港股的信心,首要內地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將核心經濟帶回正軌,屆時資金外流的速度自會放緩。
現時港股估值與經濟衰退期間的估值無異,恒指的市盈率及市帳率只有約8倍及1倍,較97年的10倍及1.2倍更低,「估值好平,但要人買都要有catalyst(催化劑)。」短綫港股雖在區間上落,但波動性將較1月大幅減低,投資者可開始留意入市機會。
「市場正等待催化劑或亮點去入市,不排除3月初舉行的兩會是大市轉勢的其中一個轉捩點。」陳致洲解釋,國家主席習近平經過前3年的鞏固權力及打貪後,未來兩年將是其大展拳腳的關鍵時期,需求側改革已做了多年,供給側將是重點政策,協助公司減低成本,更是重中之重,相信會有一系列稅制改革,包括減稅、減運輸成本等。
產能過剩行業 或成反彈先鋒
不少人擔心供給側或國企改革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但他認為,與94年的國企改革時期比例,目前的就業市場健康得多,當年幾乎全綫人口都在國企架構下工作,現只要有50%至60%工人轉型至服務性行業,就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改革難度不是市場想像般大。
「供給側改革需時,企業盈利預期最快下半年才見成效,但只要市場信心恢復,股市便會率先反彈,就像希債危機後,歐股上揚一樣。」市場對新經濟股期望過高,同時供給側改革針對於鋼鐵、煤炭及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不排除有關行業會有反彈。
美國加息步伐亦是困擾港股的另一因素。陳致洲稱,聯儲局去年底預示今年會加息4次,但加息後環球股市迅速調整,若無止境地加息,美元會上揚,影響全球經濟,近期美債息亦顯示加息步伐沒有如預期般快,料最多只會加兩次,首次加息時間為下半年。
油價大上大落,牽動環球投資情緒。他指市場憧憬油組減產5%,「我覺得減幅未必達5%,但只要沙特阿拉伯等油組成員國願意討論調整原油產量,對市場來說已是好消息。」
撰文:陳韻妍
1 Feb 2016
經濟日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