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後遺症 港經濟響警號
失業率恐升 梁錦松:散戶須足夠準備
環球股市經歷「黑色星期一」後,即使內地減息降準,振奮股市作用維持也未夠一天,市場憂慮情緒發酵,股災後遺症勢延至香港實體經濟。
過往股災 經濟就業緊隨轉弱
恒指從今年高位累跌27%,跌幅堪比近十年的數輪大型股災。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後,港股先行下跌後,本港經濟增長、失業率大多緊隨轉弱(見表)。
前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昨預言:「(投資者)要有足夠心理準備,(環球股市)波動只會愈來愈劇烈。」
梁錦松直指,港股近期反覆早在財金界預計中,並解釋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印銀紙」速度遠快過實體經濟發展,「這麼多熱錢尋投資機會,他們(熱錢)流量好大、流速好快,由一個市場轉至另一個市場,瞬間就可以做到。」梁錦松估計,現時全球金融資產是實體GDP的3.8倍,衝擊環球金融市場,造成劇烈震盪。
「金融資產達GDP3.8倍 衝擊大」
據德銀資料,預測包括股市、債券、證券化債務等的全球金融資產,去年總值達294萬億美元,較08年累增32%。世銀資料就顯示,去年全球GDP總額約77.9萬億美元,同期累增23%,全球金融資產相對實體GDP比率由3.5倍增至3.8倍。
環球股市動盪,市場憂慮跌市影響將擴至實體經濟,香港是外向經濟體,難以完全避開衝擊。以03年沙士、08年雷曼倒閉及11年歐債危機為例,港股從年內高位跌達介乎22%至60%,現時從高位跌幅已達27%,且未見明顯轉勢,恒指跌幅或堪比過去三次股災。
港股先行下挫後,港經濟在03年、08年股災後都曾錄衰退,單季負增長隨時達1成,失業率也隨即彈升。2011年歐債危機對香港實體經濟影響相對較輕,恒指大跌34%後,經濟增長幅度也一度跌至1%以下,但失業率就大致平穩。不過,今年跌市由中國經濟放慢、美國加息壓力夾擊,對港經濟影響較歐債問題更直接(詳見另文——「中美忙自救 港困局更難捱」)。
大型股災屢是經濟下行先兆,但有經濟學者相信,本輪跌市尚未算「環球風暴」,毋須過於擔心。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稱,股市周期約3至4年,與經濟週期約10年一次循環,更為頻繁,而且認為港股跌市只因早前升勢過急,恒指需跌至18000點位,道指跌至13000點至14000點,才是股災的開端。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也認同,中港股市大跌,主要是前數月過度槓桿、經濟未配合所致,近期環球股市波動沒出現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等「大事件」,不認同已出現「大海嘯」令市場無法正常運作。
撰文:麥德銘、翁春妮、蔣鈞樂
27 Aug 2015
經濟日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