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家強 基金互認港短期獨家
3千億額度難速爆 長遠助建亞太基金中心
醞釀三年有餘,中港基金互認終公布。背後主要構建者、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本報專訪時稱,短期內香港將享有基金互認「獨家」地位,相信長遠有利建設成亞太區基金中心。
「希望先在香港行多兩步,做好才考慮其他,他們(內地監管者)都是支持香港的。」
相較現已於全球範圍推廣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enminb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簡稱RQFII)試點機制,陳家強表示,基金互認牽涉到複雜的監管合作,需要雙方監管制度對接、達成共識,相信內地與其他市場實現互認亦非易事。
「額度不會嘭一聲用盡」
基金互認消息一度刺激港股走高,陳家強稱短期市場熾熱情緒難以控制,他堅信基金互認長遠有利香港資產財富管理業發展以及內地股市健康發展,但短期希望市場管理好預期,「3,000億額度不會『嘭』一聲用掉」,5年時間來衡量成效較合理。
從最初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藍圖出發,到2012年與證監會開啟基金互認籌備工作,直至上周五靴子落地,兩地證監會宣布落實中港基金互認。
陳家強於專訪開篇亦不禁感慨這是多年籌備後水到渠成之舉,「原本與滬港通差不多時間『去馬』,滬港通搶先推出,便惟有待其運行一段時間後,方才推基金互認。」
2013年聖誕期間本港關於兩地基金互認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有外籍基金經理取消聖誕假期,惟其後預期落空。
1年後檢討 5年看成效
被問及是否市場預期高時,反而新政策難落地,就恰似此刻的深港通,陳家強稱,「切勿過多揣測時機選擇,深港通一定會推出。」
基金互認機制啟動之初,南北向都設有3,000億人民幣額度。陳家強透露,在設計額度時,有參考RQFII及滬港通等類似機制,「初始額度不希望太小,能讓人感覺到有心發展此機制」。
他預期3,000億額度需要一段時間方才會用盡,有兩大原因,其一兩地投資者「不是個個鍾意買基金,都是買幾個股仔炒下」;其二基金公司進入對方市場後,需時新搭建分銷網絡,考慮「用怎樣的方法在對方市場營銷。」
中港兩地證監會,將於7月1日起接受業界申請,陳家強稱預期審批程序會很快。證監會日前亦給出指引,預期今年第三季度能有首家基金互認產品跨境買賣。
陳家強指出,香港本地基金和外國基金對基金互認取態積極,樂於面對新挑戰,因向他們開放的是個龐大的、具有潛力的內地市場。
培訓人才 「做基金大有作為」
「沒有一個基金中心是只靠本地市場銷售能形成的」,他相信香港長遠有能力成為基金工廠、亞太區基金中心。
回頭去看2013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基金業發展規劃,陳家強稱現已基本上實現,「私募基金享有離岸基金的稅務優惠」將於7月8日在立法會表決,今年底前將就「引入公司型開放式基金的新結構」草擬法例提交立法會;同時,基金互認於今年7月實行後,預期將於運行1年後檢討。
「下步主要是人才培訓,讓學生仔畢業後不僅想做投行或是商業銀行,讓他們感覺基金業都是大有作為。」
撰文:顏茜
28 May 20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