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重任 保就業促轉型
分析:經營模式須變 免流於湊熱鬧無實效
舊有經濟模式衰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高舉「互聯網+」,賦以保就業、促轉型、穩增長的重任。
分析指,「互聯網+」的核心在於「+」,即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創新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同時,「互聯網+」不能簡單變成「+互聯網」,而是要真正實現經營模式的質變。
在內地搞創業創新,往往是從喝一杯咖啡開始。本月7日,李克強現身北京中關村,進入創業者聚集地「3W咖啡館」,喝了一杯雲呢拿鮮奶咖啡,更特別上2樓的路演室造訪互聯網企業「拉勾網」。
「180人為150萬人搵工」
李克強到訪時,招聘網站「拉勾網」正在進行第3輪融資。目前只有180名員工的拉勾網,已幫助6萬多間互聯網公司和100多萬名互聯網人才做招聘和求職對接。「180人輸送150萬人的就業!」李克強大讚拉勾網了不起,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要先靠就業,並笑稱就業部門應該到這裏好好學習一下。
這種「咖啡館談創業找資金」的現象早已存在,在李克強提出「互聯網+」概念以鼓勵創業創新後,更蔚然成為大潮。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沈陽指,「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很有遠見,互聯網產業具備了與社會各個產業結合的特點,「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網來改造社會各個層面,以新融新,目前正是「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期。
事實上,互聯網已升級為國家戰略,被視為經濟「新常態」下促增長的新引擎。今年首份經濟成績單不理想,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增速降至6年低位,新常態下是否需要更多穩增長措施?如何避免重蹈「4萬億」經濟刺激的後遺症?有分析指,答案之一正是「互聯網+」。
網企創業成本能耗低
互聯網創業成本低,能耗污染低,可促進新型服務業如環保、電商、教育、娛樂等行業成長,帶動經濟轉型,以創業促進就業,尤其有助於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
人力資源調研中心「前程無憂」近日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僱主招聘意願調查報告》顯示,「互聯網+」正成為各行業的機會和挑戰,大量跨界、混業和新興公司的出現帶動了就業。
調查並顯示,由於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對年輕知識人才的倚重,計劃增加大學畢業生招聘的僱主有41.6%,高於第一季的37.2%。對大學生需求最多的行業為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電腦軟件、金融及證券等。
而「互聯網+」的效應也開始顯現,近日內地上市公司陸續發布2014年年報,去年的「增長王」桂冠正是被互聯網公司「東方財富」摘去。東方財富為創業板公司,去年淨利潤按年增幅達3,213%。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副所長闕紫康指,受惠於信息化進程加速推進,互聯網行業表現突出,去年相關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為41.6%。
年報並顯示,很多原來與互聯網產業不搭邊的公司,正奮力與互聯網融合。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娛樂、互聯網+交通能源、互聯網+鋼鐵煤炭、互聯網+農業……幾乎每個行業都在積極尋求「觸網」的可能。
不能成為「+互聯網」 對企業無益
不過,爭搭「互聯網+」快車之際,專家提醒要注意風險、策略。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郝旭光指,「互聯網+」不能成為「+互聯網」,只會變成給企業貼上一個互聯網的標籤。若不能實現自身經營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質變,只能是一時熱鬧,對企業長期發展沒有太大益處。
郝認為,最重要的是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借力「互聯網+」尋求主業上的突破,推動產業升級,從而帶來業績的實質提升。(系列二之二‧完)
撰文:蔡青梅
系列名:中國就業新挑戰系列
20 May 2015
經濟日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