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拆解新股熱潮 「只是開始」
公開認購回撥機制收緊 市場需時適應
高盛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付思接受本報專訪時稱,新股回撥機制改革將令市場進入適應階段,短綫須更改投資策略,但認為目前IPO熱潮取決於監管利好、企業出海融資需求和偏長綫資金有意回流,看好「還只是一個開始」。
港交所(00388)即日起收緊新股公開發售回撥機制,變相提高散戶認購熱門新股難度。付思認為,新改革增加發行人的靈活性,對市場整體有好處,而發行方需考慮散戶參與能提升股份流動性,「投資人太多也不好,太少也不好」。
港交所去年底諮詢調整IPO定價流程,市場其一焦點放在回撥機制修訂。最終,即使88%回應者反對更改,港交所仍以國際慣例、優化市場定價為由,將原先回撥上限50%下調至35%,但較諮詢方案的20%有較明顯讓步。不過,港交所同時允許發行人選擇新設的「機制B」,自行在10%至60%之間設定初訂分配比例,就毋須因應認購反應而回撥(見表)。
新股賺錢效應佳 首3月平均漲41%
隨港股投資氣氛回暖、新股賺錢效應,近期部分新股吸引逾30萬人認購。高盛研究團隊上月中的報告指出,2024至25年間上市的新股,首日、首月和首3個月平均表現為+10%、+17%和+41%,遠超前5年的+10%、+11%和+10%。高盛報告續指,基石投資者佔認購比例30%至50%,具較佳增長前景的企業,成為甄選好表現新股的有力指標。
付思解釋,基石投資者一般較專業,比例相對較高一般可反映公司基本面比較好,但比例又不能太高,「市場自由流通的股票太少,它的成交就會不活躍,所以一些基投佔比達7、80%的公司,表現不一定很好。」她認為,這同樣適用於設定散戶參與比例的邏輯。
外資佔基投回升至28% 不乏長錢
付思續指,留意到今年香港IPO基石投資者,外資比例較前兩年明顯增加,由不足20%增至28%,即使仍不及2020、21年熱潮時期,但比較樂觀的是看到海外養老金、主權基金等偏長綫配置型的資金增加。
「我們覺得這個訊號比較好,為什麼這一輪的IPO很多公司上了之後表現是比較穩定的,因相對來說,這些投資人的持倉比較固定,然後加上他們是從比較中長期的基本面來判斷,這個可能是這一輪比較不一樣的訊號。」付思稱,這同時反映在為何部分行業競爭激烈的龍頭股份,H股較A股折讓較其他港股少,甚至出現溢價,因為偏長綫資金更關注長期趨勢,看好整合後龍頭股可有更佳市場份額。
中資股PEG約1倍多 遠較美股吸引
付思表示,目前MSCI中國指數市盈率12倍、每股盈利(EPS)增長預測為10%,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率比例)約1倍多,而美股市盈率22倍、EPS增長預測為7%,PEG處於3倍,橫向比較仍會發現中資股估值具吸引力,當然內地較弱的樓市、消費仍是需要觀察的因素。
除了投資需求,在新股供應方面,付思指出,去年內地推出「國九條」,以提振上市公司質量為重點,變相放緩A股IPO速度。即使近期中資股表現回暖,她認為,前兩次「國九條」都是相隔10年才發布一次,不相信監管層會因短期市場表現,而急於大幅調整政策方向。
付思表示,截至7月中,年內50多家香港新股融資總額是1,250億港元,規模還不到總市值的1%,「在目前申請中(pipeline)的公司,(規模)沒有特別大,總集資額可能是緩慢漸進式,不會像2021年由大的IPO爆發式增加。這個其實是好事情,對市場流動性不會一下子來得這麼大,現在是比較健康的狀態。上市公司數目多一些,每個融資規模不是非常大,有一些高質量公司吸引比較多的注意,伴隨大家有回流的意願,供需雙向同時有需求。」
責任編輯:陳楚源
4 Aug 202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