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後3455億湧中港 歐美資為主
全球財富管理需求西向東移,資金和機構亦陸續進駐香港。金管局引述數據稱,由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的「解放日」(4月2日)至今,打響關稅戰第一槍後,共有443億美元(約3455.4億港元)買入中港資產,據該局觀察,流入中港資產的資金以歐美投資基金居多,較顯著部分是經香港買內地債券。這些基金的投資研究團隊多數設於香港,而近年私人銀行數目逐年遞增,也為本港金融業人才需求帶來動力。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匯思》撰文,指從多項數據可見海外資金近年持續流入香港,包括證監會早前的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本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總值達35.1萬億元,按年升13%,反映高淨值投資者對本港財管服務需求龐大。
金管局:經港買內地債券
美國4月初公布對等關稅後,大量資金由美元資產流出,並湧入亞洲市場,專門統計資金流向的EPFR數據顯示,4月至7月,915億美元(約7137億港元)的資金流入亞洲,其中約443億美元進入中港市場;相比之下,今年1月至3月向亞洲市場淨投入只約107億美元,另有約106億美元淨資金流出中國市場。
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指出,加碼投資中港市場主要是歐美投資基金,不少資金是代客交易,而該局早前為政府發行債券,多個種類的債券都獲超購,中東資金亦表現濃厚興趣,可見外資來源相當多元化。
內地債券成為外資一大投資焦點,許懷志稱,外資分散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中資公司之中,新能源等板塊亦相當具吸引力,能吸引股票投資者,而基金的研究團隊多數設於香港,令本港金融業人才需求水漲船高。
私銀去年增至46間十載高
事實上,滙豐、渣打以至星資銀行和瑞士私銀,先後宣布在港增聘人手,另亦有擴充本港辦公室範圍。
為捕捉高端客增長的機遇,在港提供私人銀行服務的機構數目逐年增加,2024年有46間,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操守)區毓麟說:「不敢說是歷來最多,但肯定是10年來的高位。」
疫後香港重新對外開關,主要的私銀機構過去兩年在港增聘400人,增幅近12%,整個私銀業界的投資產品銷售額,由2022年的2.975萬億元,增逾五成至去年底的4.466萬億元,零售銀行相關交易期內的投資產品銷售額,更漲超過一倍至1.774萬億元。除高端客戶之外,銀行證券及期貨、資產管理客戶數目從371萬增長至430萬,證券及期貨業務總收入,由377億元升至464億元,反映大眾市場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樣在增長之中。
為令高端客有更好的體驗,金管局聯同證監會於2023年推出適用於高端專業投資者的合適性評估及產品披露精簡程序,毋須每次交易都做合適性評估,上客時完成即可。在確保投資者保障的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更具彈性、更便捷及更貼合需求的服務。合資格客戶需要在最少一間私銀有4000萬元投資資產,或合計淨值8000萬元,證明是具相關經驗投資者即可。
區毓麟稱,相關做法獲高端客和私銀歡迎,至今年6月,7間私人銀行已提供精簡程序,近200名高端客完成超過700億元相關交易;另外13間私人銀行亦計劃精簡程序,其中4間預計在今年內實行,上述20間銀行,覆蓋合資格客戶管理資產總值的八成。
數字資產ETF成增長動力
數字資產將成新增長動力,區毓麟透露,現時經銀行最多交易的產品為數字資產相關ETF,期貨合約和代幣化資產亦有不俗需求,並以私銀客戶佔比較高。
綜合而言,至今年7月中,22間銀行獲准銷售數字資產相關產品,13間獲准銷售代幣化證券,另有5間提供數字資產保管服務。今年上半年,銀行數字資產相關產品及代幣化資產交易總額達26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8億元增長超過兩倍,連同去年下半年93億元計,今年首6個月交易額已超過去年全年。
採訪、撰文:董曉沂
4 Aug 202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