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內地經濟無持續通縮壓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內地首季經濟表現穩步回升,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為疲弱、工業生產價格指數(PPI)錄同比下跌,有市場人士認為內地面臨通縮或經濟下行的壓力。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昨發文認為「中國並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料CPI疲弱和PPI下跌的情況將會逐漸改善,第二季經濟增長有望在低基數推動下進一步回升至8%左右,下半年增長也有望維持在5%以上。
汪濤解釋,通縮的典型特徵是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和貨幣信貸供應下降,同時往往伴隨着經濟衰退,但內地的現狀與描述恰恰相反。
消費信心修復全年CPI或增2%
該行預估,CPI同比增速可能在下半年回升至2.5%以上,全年平均增長2%左右。隨着居民收入反彈和消費者信心逐漸修復,預計與經濟重啟相關的消費活動價格將進一步上升,包括餐飲、外出、旅行、娛樂和居民服務等。
此外,PPI的同比通縮情況也有望緩解,下半年預計同比轉正。她分析,隨着高基數效應的消退,同時房地產建設活動企穩改善,PPI的上游產品(採掘和原材料)價格同比增長有望在二季度之後明顯改善。
樓市企穩PPI下半年有望轉正
自內地優化調整防疫限制措施以來,工業生產面臨的供給衝擊和就業擾動十分有限,但出口需求整體較為疲弱、國內產品需求復甦相對溫和,造成了部分加工品和生活資料價格走弱。
貨幣信貸方面,汪濤形容,中國的貨幣信貸年初以來快速增長,今年以來的信貸貨幣供應量持續回升,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連續3個月超預期強勁增長、同比增速回升至10%左右,同時M2增速也持續高增(3月同比增長12.7%)。換而言之,貨幣信貸政策支持走強將會有助於支撐未來幾個季度的總需求和經濟增長,也將在整體上支撐消費者和生產者物價水平。
貨幣信貸政策寬鬆有助復甦
她堅信,內地經濟增長仍在穩步復甦之中。由於整體產出缺口正在明顯收窄、而非擴大,因此並不會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同時,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積極支持定調,廣義財政政策維持積極擴張,貨幣信貸政策寬鬆、小幅推升整體槓桿率,房地產活動有望結束下行企穩回升等,都有助於支撐經濟復甦和整體價格修復。
25 April 202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