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恒指公司研外企納藍籌

 恒指公司研外企納藍籌 恒指公司昨日收市後發出諮詢文件,就外國公司被納入恒生指數的候選資格徵詢市場意見。一旦成事,日後普拉達(01913)、俄鋁(00486)、兗煤澳大利亞(03668)等以本港作為主要上市的外國公司有機會被「染藍」,並採用與其他候選公司一致的納入要求,同時建議取消最多25隻「香港」成分股的數目上限。 建議撤「香港」成分股上限 恒指公司解釋,如落實放寬選股範疇,恒生指數的定位將從現時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伸展至更全面代表整體香港股票市場。這亦更能符合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而維持「香港」成分股數目的原意,為於恒指中保持足夠的「香港」代表性,為此設定上限並不必要,故提議取消設限。 參考外國市場,目前其他指數公司對外國公司的處理沒有統一的做法。部分地區指數,如標準普爾500、富時100等,對成分股的國籍要求嚴格,但亦有其他指數,如納斯達克100、德國DAX、法國CAC 40、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等,接受外國公司入選成分股。 對外國公司的定義,為於大中華地區以外註冊,且主要業務來自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公司。目前,約有68間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被分類為外國公司,較2010年時大增逾10倍。本次諮詢亦就恒指採用選股的7個行業組別(例如金融業、資訊科技業等)之檢討結果徵求市場意見。 分析指,本港上市大型外企的品牌即使為人所識,但大部分股份成交額仍不算多,縱成恒指候選股,若要染藍仍需努力。  東方日報

多家內銀淨息差跌穿1.8厘警戒線

  多家內銀淨息差跌穿1.8厘警戒線 【明報專訊】內地自去年多次調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以刺激經濟及扶助內房融資。內地市場利率一直處於低水平,令銀行淨息差大幅收窄。據報在內地25家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上市銀行中,有7家淨息差低於1.8厘的「警戒線」,料此為近期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以穩定淨息差的原因之一。 路透日前亦報道,內地本月敦促銀行進一步降低存款利率,以紓緩銀行經營壓力。 內銀股昨日普遍跑贏大市,當中中國銀行(3988)自4月至今升幅達4.3%,遠較大市表現為好。《證券時報》昨日引述業內人士報道,多家內地銀行的淨息差低於1.8厘,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日前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淨息差的評分「警戒線」為1.8厘,低於1.8厘將被扣分。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首季部分商業銀行淨息差指標可能會持續下行,不過全年有望保持穩定。 據銀保監會披露,去年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為1.91厘,按年下降了17點子,是自2010年以來淨息差首次跌破2厘,而且去年4個季度淨息差逐季下行。當中,城商和農商銀行去年淨息差跌幅逾20點子,下跌幅度更高於國有及上市銀行。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去年信貸需求不足令貸款重新定價、實體經濟需求持續走弱等,令去年淨息差明顯下降。加上受累於房地產爆煲,相關行業的貸款及按揭貸款利息收入增加不良貸款比例,並為淨息差帶來壓力。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由於部分銀行下調存款利率,降低負債成本,隨着融資需求復蘇,貸款利率下降空間有限,預計全年淨息差維持穩定。 26   April 2023

渣打估比特幣明年底上10萬關 原文網址:渣打估比特幣明年底上10萬關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30426-0426_00202_003/

 渣打估比特幣明年底上10萬關 渣打銀行發表報告指,加密貨幣業寒冬已結束,「一哥」比特幣到2024年底可能升至每枚10萬美元。報告又指,雖然不確定性因素仍在,但認為通往10萬美元的道路已漸漸明朗。 該行認為比特幣可望受惠幾項因素,包括早前銀行業的動盪危機、美國聯儲局很大機會結束加息周期,加上風險資產趨穩等。事實上,比特幣今年來急速反彈,本月曾升穿3萬美元,10個月來首見,反映加密貨幣已出現局部復甦。 值得留意的是,渣打的虛擬貨幣研究團隊曾於2021年,推測比特幣在該年底或2022年初衝上10萬美元,惟該行自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爆煲後亦曾踩低比特幣,看淡價位低至5,000美元。 不過,現時除渣打唱好比特幣之外,近期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亦預測,比特幣今年或創新高並達到10萬美元,而昨日比特幣價格報約2.74萬美元。 老虎證券擬港申加密幣牌 另外,老虎國際旗下老虎證券(香港)機構部執行董事陳紀賢昨指,計劃在港申請加密貨幣交易牌照,正與相關企業商談合作,又指目前香港客戶數目正穩定增長。該券商周二亦已在港推出現金管理服務老虎錢罌(Tiger Vault),用戶可利用帳戶內的閒置資金認購貨幣市場基金。 近年以「零佣金」作為招徠的互聯網券商湧現,老虎證券(香港)於去年12月正式在港開展服務。老虎國際合夥人徐楊稱,其發展策略不會完全跟隨其他領先的證券經紀商,但認為對手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老虎證券在新加坡等其他市場已發展較長時間,但就目前而言,老虎證券在香港提供的交易服務與同業比相對有限,如未能支援期貨交易。他認為,未來會按用戶需求及反饋推出更多新功能,但未有具體時間表。 此前內地監管機構表明禁海外券商招攬內地投資者,徐楊指去年有九成新客戶來自海外市場,集團定位亦是發展國際業務為主。 東方日報 26 April 2023

港出口連跌11個月

 港出口連跌11個月 首季貨值挫17% 勢續受累外圍經濟放慢 本港捱過疫情,惟經濟復常之路仍荊棘滿途。政府統計處最新外貿數據顯示,本港整體出口貨值跌足11個月,3月按年再跌1.5%,進口亦跌0.6%,連跌9個月,跟市場估計分別升0.1%及升2.5%相反。同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提及,指數按季雖升6.1至52.8,但以分項指數來看,「環球經濟」一項卻未能超越擴張水平,僅報48.3,反映中小企對環球經濟前景仍抱審慎態度。 上季貿赤擴至1116億 上月本港整體出口及進口貨值分別為3,671.59億元及4,077.54億元,有形貿易逆差則為405.95億元,相當於進口貨值的10%。值得留意的是,首季整體出口貨值按年大幅倒退17.7%,進口貨值跌12.7%,期內有形貿易逆差擴至1,116.13億元,相等於進口貨值的10.6%,去年同期為627.14億元。 按地區劃分,上月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按年仍挫6.1%,其中對內地按年跌9.8%,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亦跌4.3%及3.3%。總結首季,輸往日本的整體出口貨值錄最大跌幅,按年跌29.1%,新加坡期內跌25.1%,內地及台灣亦跌23.8%及19.7%;論貨品,主要類別大部分出口貨值都差過去年首季,尤其是「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按年跌20.9%。 政府發言人稱,即使內地經濟復甦加快,以及與香港的跨境陸路貨運限制已撤銷,先進經濟體增長減慢仍會令香港出口續受壓。 68%中小企仍處恢復階段 一眾中小企對疫後經營狀況亦未敢抱太大期望。事關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仍有多達68%受訪中小企稱,公司繼續處於恢復階段,又指「通脹導致成本上升」、「物流成本大幅上升」及「旅客消費意欲未回復」乃是影響他們營運的因素。 至於綜合11大行業指數表現,調查就指,屬外向型行業的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及地產業,均未能在第二季超越50的水平線。 七成公司估原料成本升 渣打銀行(香港)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解釋,相關中小企的復甦力度未及其他行業,主因擔心歐美高通脹及下半年經濟衰退,以及憂慮去庫存壓力及成本增加,將蠶食表現,所以較內需行業有政府及個人遊的支持不同,但他形容,上述現象屬於「合理」,同時預期各行各業未來表現會相當參差。 另調查顯示,企業對成本、員工...

港股失二萬 外資4月反手淨沽A股 人幣曾跌穿6.9關 見本月新低

  港股失二萬 外資4月反手淨沽A股 人幣曾跌穿6.9關 見本月新低 【明報專訊】中港股市同偏軟,港股昨最多跌341點,恒指連跌兩天失守2萬點關兼創出一個月新低,收報19,959點。科網股繼續下沉,反而公用、電訊基建等防守性行業表現相對較佳。Tesla調升個別車型售價,加上工信部指適時出台汽車消費支持政策,比亞迪 (1211) 逆市抽高3.6%。大市成交額只有964.4億元,較上周五減少96.81億元。經滬深港股通「北水」淨流入只有約1.95億元,按日減少28.67億元;滬深股通北向交易則現連日走資,4月份以來更錄得淨沽出約18億元人民幣(見圖1)。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投資者入市態度審慎,重磅科網股阿里巴巴 (9988) 及騰訊 (0700) 等表現乏善足陳,股價普遍跌逾1%。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顯示,主流的重磅科網股如騰訊及阿里巴巴,4月份均扭轉今年以來資金淨流入趨勢,轉錄資金淨流出。當中騰訊、阿里及美團 (3690) 4月至今分別錄得淨流出11.5億、4.8億及4億美元(見表)。有關報告更指出,4月份至今長線基金成為科技股的拋售主力,估計相關基金3月時僅買入6000萬美元,至4月(至21日止)更轉軚沽出30.7億美元科技股份(見另文)。 大市成交減至不足千億 其他股份方面,內需股李寧 (2331) 及海爾智家 (6690) 更分別跌3.6%及3%。不過公用股如中電 (0002) 及煤氣 (0003) 則同逆市升約0.6%。在Tesla調升個別車型售價的消息支持,電動車股普遍做好,龍頭比亞迪逆市升3.6%;零跑 (9863) 亦升2.6%。醫藥股亦普遍做好,阿里健康 (0241) 更成為升幅最大藍籌,全日升4.9%。 北水沽騰訊 單日走資3.5億 在港股表現疲弱同時,內地A股亦見回軟,上證指數及深圳成指分別跌0.8%及1.2%。另「北水」流入港股減少,當中流出騰訊的金額達3.49億元。人幣匯價曾試穿6.9,見4月以來低位(見圖2)。流入A股的滬深股通,扭轉連續5個月淨流入的狀態,最新的4月份數據便顯示,淨流出高達18.1億元人民幣,與此前的1個月,即3月份獲淨流入354.4億元人民幣而大相逕庭。 永裕證券董事總經理謝明光指出,港股較早前回落至20,200點初步支持位未能企穩,加上臨近本周四期指結算,均加大回落的機會,惟昨日低見19,734點後,未見進一步...

瑞銀:內地經濟無持續通縮壓力

  瑞銀:內地經濟無持續通縮壓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內地首季經濟表現穩步回升,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為疲弱、工業生產價格指數(PPI)錄同比下跌,有市場人士認為內地面臨通縮或經濟下行的壓力。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昨發文認為「中國並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料CPI疲弱和PPI下跌的情況將會逐漸改善,第二季經濟增長有望在低基數推動下進一步回升至8%左右,下半年增長也有望維持在5%以上。 汪濤解釋,通縮的典型特徵是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和貨幣信貸供應下降,同時往往伴隨着經濟衰退,但內地的現狀與描述恰恰相反。 消費信心修復全年CPI或增2% 該行預估,CPI同比增速可能在下半年回升至2.5%以上,全年平均增長2%左右。隨着居民收入反彈和消費者信心逐漸修復,預計與經濟重啟相關的消費活動價格將進一步上升,包括餐飲、外出、旅行、娛樂和居民服務等。 此外,PPI的同比通縮情況也有望緩解,下半年預計同比轉正。她分析,隨着高基數效應的消退,同時房地產建設活動企穩改善,PPI的上游產品(採掘和原材料)價格同比增長有望在二季度之後明顯改善。 樓市企穩PPI下半年有望轉正 自內地優化調整防疫限制措施以來,工業生產面臨的供給衝擊和就業擾動十分有限,但出口需求整體較為疲弱、國內產品需求復甦相對溫和,造成了部分加工品和生活資料價格走弱。 貨幣信貸方面,汪濤形容,中國的貨幣信貸年初以來快速增長,今年以來的信貸貨幣供應量持續回升,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連續3個月超預期強勁增長、同比增速回升至10%左右,同時M2增速也持續高增(3月同比增長12.7%)。換而言之,貨幣信貸政策支持走強將會有助於支撐未來幾個季度的總需求和經濟增長,也將在整體上支撐消費者和生產者物價水平。 貨幣信貸政策寬鬆有助復甦 她堅信,內地經濟增長仍在穩步復甦之中。由於整體產出缺口正在明顯收窄、而非擴大,因此並不會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同時,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積極支持定調,廣義財政政策維持積極擴張,貨幣信貸政策寬鬆、小幅推升整體槓桿率,房地產活動有望結束下行企穩回升等,都有助於支撐經濟復甦和整體價格修復。 25 April 2023

失業率3.1% 連跌11月回落至疫情前

  失業率3.1% 連跌11月回落至疫情前 專家信港接近全民就業 料下半年經濟復甦步伐加快 隨着香港全面復常,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的最新失業率為3.1%,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進一步下跌0.2個百分點,連跌11個月並回落至疫情前水平。同期間的就業不足率亦下跌0.1個百分點至1.2%。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最新失業率較對上一個期間下跌0.1個百分點至4.2%,當中零售業和住宿服務業的失業率均下跌0.1個百分點至3.8%。專家相信,香港已接近全民就業,料下半年經濟復甦步伐加快。◆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 與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比較,最新總就業人數增加約3,900人,達至365.4萬人;失業人數減少約600人,最新有11.5萬名失業大軍;就業不足人數亦減少約1,200人,至最新的46,700人。按行業分析,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以及批發業有相對明顯的跌幅;就業不足率的跌勢則主要見於批發業。 香港於過去3年疫情期間,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19年9月至11月的3.1%持續上升,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更攀升至7.2%疫情間的高位,其後始逐步回落。雖然去年初第五波疫情下,失業率一度由3.9%反彈至去年2月至4月的5.4%,但之後持續下跌,至最新失業率終重回疫情前的3.1%水平。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評論最新失業數字時表示,本港勞工市場繼續改善,未來相信隨着本地經濟活動及訪港旅遊業繼續恢復,勞工市場應會進一步改善,而本月開始發放的新一輪消費券亦將支持就業市場。 勞工處於今年1月至3月平均每月錄得102,065個來自私營機構的空缺,按年上升70.8%,亦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平均數字上升10.2%。求職人士可使用勞工處的網上平台(如「互動就業服務」網站)獲取有關空缺資訊。 領取綜援個案按月跌0.4% 另外,社會福利署昨日發表的最新數字顯示,3月份整體領取綜援的個案較2月份下跌838宗,按月跌幅為0.4%。3月底領取綜援的個案總數為205,592宗,合共逾28.5萬人受助。就個案類別分析,低收入類別個案按月跌1.8%至1,808宗,失業類別個案亦下跌0.5%至17,823宗。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指出,本港已接近全民就業,失業率未來難以大幅下跌,預計經濟持續好轉,到下半年甚至會加快步伐...

五一假期內地飛港需求增15倍

  五一假期內地飛港需求增15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據自助遊攜程網數據,五一假期內地至香港機票預訂量按年大升逾15倍,前五大客源城市分別是南京、成都、北京、上海、杭州。酒店預訂量也較一周前增長52.23%,或按年增長18.35%。前五大客源城市為深圳(升97%)、廣州(升93%)、上海(升64%)、北京(升48%)、杭州(升4%)。各大酒店假期房價上升兩三倍,熱門酒店如迪士尼酒店標準房房價更猛升四倍,每晚達1.6萬元。 香港酒店業進入五一檔期,不同檔次酒店紛紛提價兩三倍,有熱門酒店更上漲近5倍。業界估計旅遊旺區的酒店入住率可達九成以上。根據攜程集團旗下的旅遊訂房平台Trip.com網站酒店報價,旅遊旺區尖沙咀的酒店房價普遍大幅上升,當中五星級酒店中,香港朗廷酒店的高級大床房29日(周六)連稅要8,250港元,較平日貴近4倍。 迪園酒店29日房價1.6萬 另外,迪士尼樂園酒店的標準客房,於29日房價連稅高達1.6萬港元,30日(周日)則約9,000港元,至5月3日始回落至平日約2,600多港元。 根據攜程旅行Trip.com及Ctrip兩個平台數據顯示,香港著名景點及主題樂園包括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太平山頂及纜車以及昂坪360纜車仍然最受內地遊客歡迎,這些景點的門票在今年第一季及2019年同期均是頭十位熱賣產品。至於在2021年底開幕的M+博物館及去年中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同樣是今年第一季度頭十位熱賣產品,可見新景點對久未出行的旅客而言相當吸引。 對於香港的房價,內地遊客周女士表示,價格是稍為貴了一點,但如有合適的朋友同遊,還是可消費得起。也有旅客說:「不管是吃的、住的方面,都是偏貴一些。假日來的話,可能很多人不會選擇來這邊,第一是人多,第二方面是價格方面不太划算。」 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指出,房價偏高,擔心有旅客縮短留在香港的行程,進行一日遊,「可能上午來香港,在香港玩到吃過晚飯,晚上坐金巴回珠海,或乘較後的高鐵班次回深圳,一樣可找到價錢較相宜的酒店。」他相信因酒店業界普遍欠缺人手,限制了房間供應,推高了房價。 文匯報 25 April 2023

復常首迎黃金周 60萬旅客壓境

  復常首迎黃金周 60萬旅客壓境 (星島日報報道)五一勞動節內地將開啟5天小長假模式,而本港自今個周末開始,將會迎來復常後最大批內地旅客。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預計,4月29日至5月3日的內地五一假期,將有約60萬旅客訪港,不過客量只大約恢復至疫情前的6成。有旅遊業界表示,受制於航空業界的運力仍未完全恢復,預計要明年才能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有內地旅遊業界則表示旅客十分熱情,形容報團情況踴躍。 旅議會總幹事楊淑芬估計,旅客當中自由行將佔8成。她表示,旅遊業需時復甦,業界人手仍然不足,內地航班數量較以往少,旅議會將繼續與政府協調,希望加強接待能力,又稱會鼓勵業界盡量分散在不同地區用膳,避免造成個別地區擠塞。 崔定邦:料明年始復疫前水平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表示,由於目前航班數目僅恢復至疫情前4成,或影響外國旅客來港的意欲,至於內地旅客方面,雖然可經陸路來港,但回復至疫前的機會不高,預計最快也要到明年。他又指,香港一向以自由行旅客為主,團隊旅客僅佔不足1成,而自由行旅客一般在香港逗留2至3日,即使預計將有 數十萬旅客來港,但目前業界的生意才剛剛恢復中。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表示,相信「五一」將吸引不少內地旅客有意訪港,但預計人數不會一下子出現太多,要待假期過後才看到是否有「驚喜」。他表示,除了交通方面仍未完全恢復,內地城市之間亦互相搶旅客,因此香港亦要與內地各個城市「搶旅客」。酒店方面,他相信預訂情況亦頗理想,而價錢亦會較疫情前稍低。 業界稱暫時資料顯示,今年「五一」假期的訪港內地團,平均每天有約100至200團,只及疫情前三分一,亦只較「通關」後,每日平均80至150團多一點,主要來自大灣區城市,因此相信不會重現早前有地區逼滿等候用餐旅客的情況。 內地旅客報團方面,深圳中國國際旅行社大灣區部負責人夏勇平表示,「五一黃金周」的報團情況都很暢旺,形容「遊客很熱情」。他續指,其公司在「五一黃金周」期間,每天大約有6至7個旅行團出發到香港,此外亦有很多家庭的小包團,到訪的地方包括香港多個地標旅遊景點,如西九文化區、星光大道以及迪士尼等。此外,亦有一些旅客會乘坐遊艇,也會到訪南丫島。 旅遊事務署商對策防地區逼爆 早前旅遊事務署召開會議,多個政府部門及其他相關機構均有出席,包括警方及運輸署等,商討「五一」期間應對大量訪港旅客的策略。警方回覆查詢時表示,會根據過往經驗及因...

盛智文:內地客消費強勁前所未見

  盛智文:內地客消費強勁前所未見 【明報專訊】香港步入復常之路,近月多項大型活動吸引不少旅客來港,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的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受訪時指出,自從2月起訪港旅客不斷增長,每日來看亦見改善,內地旅客的購買力更是前所未有的強勁,對香港前景充滿信心,強調現時只看到香港前方充滿燦爛的陽光。 指人才回流將令香港更強大 他指出,現時各個國家均希望吸引內地旅客到訪,而香港近年有不少新景點落成,例如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認為香港現時已是世界一流(world-class)的旅遊目的地,有信心各個活動及景點可擊敗許多其他國家,很多事物甚至在中國也沒有,旅客到港有很多不同活動,真切地體驗香港文化。 盛智文亦提到,疫情期間不少人認為香港已改變而離開,不過現時已經回到香港生活,強調香港只是變得愈來愈好,認為人才回流情况將令香港更加強大。 讚「Hello Hong Kong」活動有效 盛智文又大讚「Hello Hong Kong」活動效果,指送出50萬張免費機票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沒有其他地方及國家做過這樣的事情。他又稱,截至目前為止,香港預計將於今年舉辦130項活動,相信只要香港舉行更多活動,就可吸引更多的遊客到訪。 他表示,香港3、4月舉辦了不少活動如Art Basel、國際珠寶展、國際七人欖球賽等,各種活動真的幫助本港快速復蘇。過去因中美的地緣政治局勢令香港在外的名聲較差,不少人認為香港很糟糕(bad)。盛智文又稱,正所謂「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當旅客來港後親眼看看後,現時的情况「從來沒有這樣好過(never been better)」,零售數據上升、2月的訪港旅客增至約150萬人,3月甚至會更強勁。 盛智文認為,自2019年社會事件後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困難,不過香港現時已迎來穩定及《國安法》,一切亦回復正常。至於旅客的消費力表現,盛智文表示,蘭桂坊除了國際旅客,現時亦有很多內地旅客到訪。對蘭桂坊而言,內地旅客現時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勁,較其記憶當中更強大。從租戶的數據來說,不論是本地客或內地客消費均很強勁。他更直言,內地旅客是目前最好的客戶,整體而言內地旅客一直是香港經濟的最大支柱之一。 23    April   2023

貿發局:近七成企業料年半內生意復疫前水平

  貿發局:近七成企業料年半內生意復疫前水平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由貿發局舉辦的7項時尚及授權等展覽完滿結束,共吸引來自逾130國家及地區、近56,000名買家親臨參觀採購。貿發局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預期,業務和銷售將於半年至一年半內回復到疫情前水平。 85%人選香港作參展首選地 貿發局在展覽期間委託獨立調查機構訪問約850名參展商及買家,逾半受訪者(52%)認為,隨着各地檢疫措施放寬,商旅活動全面復常,將為銷售及營收帶來正面影響。近七成受訪者更認為業務和銷售將在半年至一年半內回復到疫情前水平。大部分受訪買家表示香港(85%)及中國內地(60%)是他們參與展覽的首選地。受訪者亦認為北歐、西歐(21%)及東盟國家(15%)將會是他們未來兩年開拓的目標銷售市場,對當地業務前景感到樂觀。 產品趨勢方面,家品展受訪者認為簡約設計(41%)的家品將會是今年市場的重點趨勢;而禮品展的受訪者則認為環保(61%)將大行其道。而最大增長潛力的家品分別為戶外、露營及園藝用品 (24%)、環保產品 (20%)、健康生活及保健用品 (18%)及廚具及餐具 (18%);禮品則為環保禮品 (26%)、宣傳禮品及贈品 (25%)及科技禮品 (23%)。 文創設計及創新科技項目成焦點,多家授權商成功簽訂合約。今年禮品展與家品展增設全新「文創體驗區」,帶來超過80個展商。內地展商北京市琺瑯廠公司董事長謝燕華表示:「新展區吸引尋找文化特色產品的買家,有助推廣公司的手工藝品。於展會接觸了香港及內地的買家,期望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而授權展展出超過550個品牌及授權項目,包括藝術、文化、娛樂及設計等。多家授權商表示對展覽人流感到滿意,並成功簽訂合約。 來自意大利的買家 Enrico Bassani 表示:「我於香港時裝節接洽多家香港及中國內地的新供應商,將採購他們的珠寶鐘錶產品;亦於印刷及包裝展認識到多家包裝供應商,預計訂單總額達 30萬歐元。」另一英國買家 Zahoor A Qurashi亦到訪印刷及包裝展,物色到10家內地展商,預計會向數家新供應商採購不同款式的食物盒,訂單總額達25萬美元。 張淑芬:展覽成績令人鼓舞 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表示,喜見不少展商能即場接獲訂單,成績令人鼓舞。貿發局期望透過舉辦更多大型國際展覽,包括9月的CENTRESTAGE及香港鐘錶展,進一步把握RCEP...

美債違約風險 飆至15載新高

 美債違約風險 飆至15載新高 一年期CDS成本達1.06厘 聯邦政府債務上限之黨爭重回公眾視線,市場擔心華府債務違約危機或提前至6月降臨,使一年期美國主權信貸違約掉期(CDS)成本升至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達1.06厘,較年初時的0.15厘急飆逾6倍,比2011年美國失去「AAA」最高信貸評級時更嚴重,原因之一是受到高利率拖累。具高評級的國債尚且如此,可想像評級較低的企業債務恐已水深火熱。 CDS類似保險,一旦債務發行人未能在指定期限履行還款或付息承諾(違約),購買的一方便可獲CDS的發行人按合約賠償。儘管美國政府違約仍被認為不太可能發生,但本次CDS成本飆,顯示投資者在近期經過硅谷銀行(SVB)等美國中小型銀行「爆煲」事件後,已成了驚弓之鳥。 SVB倒閉 銀行收緊貸款 另有市場人士「護盤」指出,一年期CDS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且流動性差,很難將其用作衡量市場對美國違約預期的指標。荷蘭國際集團(ING)銀行歐洲利率業務主管布維指,縱然其他信譽良好國家,一年期CDS成交價也只是在0.25至0.5厘左近,連意大利和希臘都分別只是0.39厘和0.46厘,真正短期有違約風險的CDS往往達雙位數。不過,流通量更高的5年期美國CDS亦漲至0.5厘,創逾10年高位。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兩周前曾謂,沒有迹象顯示市場債務正在收縮。不過,全美獨立企業聯盟(NFIB)調查發現,9%經常要舉債的小型企業老闆反映,上月要取得借貸較3個月前艱難。投行Raymond James董事總經理圖希非正式研究約200家地區銀行,也發現類似的問題,就是在SVB倒閉後,一些地區銀行迅速撤資,大約四分之一收緊貸款標準。 就算在上月銀行業危機之前也不容樂觀,瑞銀指出,2月底,資產至少1,000萬美元的私營公司之破產申請宗數已躍升至平均每周7.8宗,對比2020年6月即新冠疫情大流行時的平均4.5宗顯著上升,主要集中在建築、醫療護理、零售等行業,可見聯儲局再繼續加息,定必加重各企業的償債壓力。 美經濟預期按季增2% 不過,摩根士丹利全球平衡基金聯席首席投資總裁卡隆派「定心丸」說:「是,將會出現信貸緊縮,但不是信貸危機」,惟這一緊縮將要持續長時間。該行全球首席經濟師卡彭特亦稱美國經濟「軟着陸」,其邏輯是聯儲局既然有意壓低需求去遏抑通脹,也能選擇避免經濟衰退,以及勞工市場尚頗健康。市場預料美國周四公布首季經...

港股回吐 螞蟻罰款傳減至50億

 港股回吐 螞蟻罰款傳減至50億 中資科技股昨日拖低大市,惟收市後有消息指,中國政府或將阿里巴巴(09988)旗下螞蟻集團的罰款,由原本計劃的逾10億美元(約68.78億元人民幣),調低至約50億元人民幣,罰單措詞甚至可能軟化,從而結束對大型平台企業長達數年的整改。阿里美國股價早段靠穩,折合較香港收市價高0.2%。 自螞蟻集團2020年的世紀上市計劃「撻Q」後,中國當局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一直推動螞蟻整改,消息指,監管部門至少自1月起考慮減少罰款,並一直與螞蟻就此進行非正式溝通,罰單或於未來數月宣布。 當局有意將罰款金額下調,據報是希望可以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從而推動受疫情打擊的內地經濟。再者,以螞蟻的業務規模及其對行業的重要性,降低罰款或有助減少對螞蟻及金融科技行業的負面影響。 安踏配股籌117億 股價挫 大市方面,中國首季經濟增長勝預期,可惜A股乏力向上,港股連揚3日後回吐,恒生指數昨日低開139點後,最多挫223點,低見20,559點,收市跌131點或0.63%,報20,650點。國企指數報7,002點,下跌53點或0.75%。港股總成交額1,098.62億元;至於「北水」經港股通淨買入22.59億元。 不少消費類股份亦偏軟。安踏體育(02020)擬按每股99.18元,以先舊後新方式配售1.19億股,相當於擴大後股本4.2%,淨籌117.31億元,以償還債務及補充一般營運資金。消息拖累安踏昨曾挫近9%,低見99.05元;收市報100.7元,跌7.44%,險守「紅底」,為表現最差藍籌。 原文網址:港股回吐 螞蟻罰款傳減至50億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30419-0419_00202_025/

消費帶動 中國首季GDP升4.5%勝預期

  消費帶動 中國首季GDP升4.5%勝預期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內地第一季經濟增長4.5%,好過市場預期的4%,主要由社會消費,特別是服務業增長帶動。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6%,較首兩個月的3.5%大幅反彈(見表),為2021年6月以來最快的增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第一季經濟企穩回升,預計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或明顯加快,下半年增速則因基數較高而有所回落。 國統局:第2季增速或明顯加快 今年首季零售總額按年增長5.8%,付凌暉指消費成長明顯回升,特別是在服務型消費,下階段消費對經濟增長或繼續保持主導。不過他亦指國內需求不足制約明顯,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牢固,外貿也因外需存不確定性面臨一定壓力。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認為,今年零售增長雖未必會維持雙位數的強勁增速,不過近期內地通脹相當溫和,有助保持居民購買力,為零售和服務營造有利環境,認為內地消費增長可以持續。雖然外貿環境不利,但3月出口表現平穩,反映內地出口有一定韌力和供應鏈優勢,該行維持今年內地經濟6%增長的樂觀預期,只要內地服務業增長,能如2021年疫後首年達高單位數增速,就可達到以上目標;高盛亦指中國首季GDP增長勝預期,但維持全年6%GDP增長預測,並將次季的按季增長預測由原先的5.5%下調至4.9%。 不過,去季內地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5.1%,較首兩個月下降0.4個百分點,亦低於市場預期的5.7%,民間投資按年增長只有0.6%。同期房地產開發投資按年跌5.8%,較首兩個月跌幅微擴0.1個百分點,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認為,可能是因為市場有大量房屋庫存,不過沒有債務違約的房企應能獲得融資,繼續現有住宅項目建設。她又指,首季住宅銷售按年升7.1%,增速較再上一季擴3.6個百分點,顯示買家正重新對房企恢復信心,市場若能消化預售樓花,發展商則可在明年透過住宅銷售獲得新的現金流。 明報 19   April 2023

中國美債持倉規模創13年低

 中國美債持倉規模創13年低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為8,488億美元,按月跌約1.2%或106億美元,規模為近13年最低。 截至2月底,外資持有美債的規模亦按月跌0.79%,至約7.34萬億美元。日本仍是最大債主,持債規模為約1.08萬億美元,按月跌2%或226億美元。與1月底比較,英國、比利時、瑞士、愛爾蘭、加拿大及台灣等地的美債持有量亦告下跌。 拉加德憂歐美元地位動搖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警告,目前為止,數據還沒顯示國際貨幣的使用發生實質性變化,但美國及歐元區不應把美元及歐元的國際地位視為理所當然,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都正在尋求脫離對西方支付系統及貨幣框架的依賴。 拉加德稱,世界經濟分裂為中美兩大陣營,一個更分裂及低效的全球經濟,將讓各地央行更難控制通脹,需要政府政策制訂者協助,設法透過改善供應鏈效率及節省能源,以控制成本。 人行單日淨投放330億 另外,人民幣兌每美元中間價昨報6.8814,下調135點子。在岸人民幣兌每美元官方收報6.8749,較上日官方收市跌32點子;離岸價昨日曾低見6.8844。 中國人民銀行昨於公開市場開展38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日,利率持平於兩厘;同日逆回購到期量為50億元,單日淨投放330億元。 原文網址:中國美債持倉規模創13年低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30419-0419_00202_023/

第一太平戴維斯料優質街舖年內漲價15%

  第一太平戴維斯料優質街舖年內漲價15% 明報專訊】通關後本港工商舖市道向好,第一太平戴維斯認為,投資市場亦在季內回暖,首先受惠的是酒店及零售物業,預計年內優質街舖的售價可錄得10至15%的增長,而仲量聯行則預期,未來3年工廈價格將上升15%至20%。 第一太平戴維斯發表今年首季《香港投資市場報告》指,通關後酒店業即時出現反彈,首兩個月入住率和平均房價均有明顯改善,酒店投資氣氛從去年開始已經回暖,共有7家酒店以總價93億元售出,按年增長397%,鑑於酒店交投回穩,加上旅遊業持續向好,目前市場上約有30家酒店正在放售,部分業主叫價亦頗為硬淨。 甲廈今年料跌價一成 該行又指,本季內地及海外遊客重返香港,與遊客消費相關的零售商如化妝品和藥房均積極在旅遊區尋找擴張機會,本地投資者亦窺準機會投入舖市,上季商舖成交熱鬧,反映出在高息時代,投資者的取向正在改變。不過該行認為,甲級寫字樓價格今年內仍將下跌5%至10%。 另據仲量聯行《投資概覽:物流及工業物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至2021年間, 私人分層工廠大廈總存量一共減少了超過1500萬方呎,雖然2022及2023年新增樓面達640萬方呎,但遠遠未能抵消2011年起所累積的工業物業總存量跌幅。 仲量聯行香港物流和工業部主管古嘉豪表示,供應緊絀下,加上市場對貨倉、凍倉及數據中心的需求卻持續增加,預期未來3年工業物業受投資者歡迎,同期工業物業價格可望上升15%至20%。 明報 18 April  2023

人行續做MLF 淨投放200億5個月低

  人行續做MLF 淨投放200億5個月低 人民銀行昨公布,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17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維持在2.75厘,較本月到期量1500億元高,即向市場淨投放200億元,為連續第五個月增量續做,但淨投入金額為5個月最少,3月份則淨投放2810億元。 分析估4月LPR維持不變 同日,人行推出2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亦維持在2厘不變,同日有180億元到期,即額外向市場投入20億元流動性,單日淨投放總量為220億元。 市場一般視MLF利率走勢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前瞻,綜合分析估計,4月份LPR仍會維持不變。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由於MLF利率維持不變,本月LPR調降概率低,而3月份金融數據延續強勁表現,信貸供需兩旺,反映市場利率處於合理水平,加上內地經濟穩步復甦,房地產市場回暖,都降低銀行下調LPR的動力。 周茂華強調,貨幣政策將繼續圍繞穩就業、穩增長和穩物價,寬鬆力度會較第一季度略有收斂,人行重點支持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新興領域,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考慮到上半年經濟回穩和信貸投放強勁,預計5月MLF仍會增量續做,長遠看,今年內監管機構有可能引導報價行,下調5年期以上LPR報價,估計幅度為0.1厘。 外資行ING銀行報告提到,本月MLF投放量較市場原預期的2200億元少,內地即將公布GDP等重要數據,人行未有大舉投放流動性刺激信貸,或反映有關當局對經濟復甦有一定信心。 該行補充,現時市場預期內地首季度經濟按年增長4%,理應是年內較慢的一個季度,隨着內地重啟經濟活動,消費市場將在今年餘下時間持續復甦,第二季度有所加快,相信人行暫無急切需要以減息等方法推動信貸,除非出口活動進一步轉弱,導致本地經濟受壓,屆時人行可能會減息0.1厘。 18 April 2023 yahoo news

儲局下月加息概率逾八成 債息回升

  儲局下月加息概率逾八成 債息回升 【明報專訊】儘管近期經濟數據轉弱,但市場預期美聯儲短期內仍會維持加息。芝商所聯儲局觀察工具(FedWatch Tool)昨晚的數據顯示,交易員預期聯儲局於5月加息0.25厘的概率達八成以上,高於上周的七成水平。市場預期美聯儲短期內繼續收緊政策,而日本央行將維持貨幣寬鬆,美元兌日圓昨升穿134,漲至1個月高位。對利率敏感的美國兩年期國債孳息率回升至4.2厘,美股3大指數早段微跌。 耶倫:金融制裁或損美元地位 美國財長耶倫向CNN表示,利用美元向俄羅斯等國家實施金融制裁有其風險,因為隨時間推移,可能會破壞美元的主導地位。但她補充,雖然制裁措施令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產生尋找替代方案的想法,但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有其原因,其他國家難以找到具相同性質的替代貨幣。 繼推出免息分期付款購物服務後,蘋果公司(美:AAPL)再加推金融服務,昨宣布與高盛合作的Apple Card高收益儲蓄賬戶正式推出,提供高達4.15厘的年利率。若用戶通過Apple Card設置了儲蓄帳戶,來自Apple Card的獎勵會自動存入該帳戶。用戶還可通過關聯銀行帳戶,將資金存入儲蓄帳戶,又或將資金轉入關聯銀行帳戶而毋須支付任何費用。 明報 18 April 2023 

中字頭熱炒 恒指兩月高

 中字頭熱炒 恒指兩月高 央企受捧 三桶油3年最強 中央去年11月下旬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以來,「中字頭」國企股價節節上揚,藍籌國企昨日繼續其估值修復之旅,其中「食正」油價在過去一個月上漲,且素來高息的「三桶油」齊創逾3年高位,造就恒生指數曾漲逾400點,並創近兩個月收市高位。專家分析,「中字頭」近來炒起固然與資金炒作內地經濟復甦有關,短期內難免有回吐,屆時可再吸納作中長線部署。 恒指早段曾跌139點,惟午後愈升愈有,尾段曾漲425點,收市仍升343點,收報20,782點,為2月20日之後高位。港股總成交額升至約1,366億元,港股通淨買入亦升至74.07億元。 獲美銀證券調高目標價至6元的中國石油(00857)及中國石油化工(00386)分別漲4.92%及3.01%,中國海洋石油(00883)升2.69%。上述「三桶油」的電訊及銀行兄弟央企亦有資金追捧,獲納入昨日新出「恒生中國央企指數」的14隻藍籌合力推高恒指96點。 當然,國企承擔不少「國家任務」,如內銀讓利、電訊商提速降費、中石油「蝕賣」進口天然氣等,過去資金對「中字頭」明顯缺乏興趣,拖累央企於恒指的權重愈來愈低,對大市的推動作用遠不如科網股。 大摩撐中電信上望5元 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李振豪不排除迄今累升不少的「中字頭」短期內有回吐,惟認為估值修復尚未完結,屆時可再吸納,一來內地經濟復甦步伐有望再加快,二來他們業務穩定,非金融國企有意加強回饋股東,而且中美對抗下,國企在「自立自強」扮演重要角色,較看好受惠經濟數碼化、對中國科技發展亦有重要貢獻的電訊股。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上周再減持中國電信(00728)套現約8,928萬元,為今年第6度,惟摩根士丹利亦繼續看好電訊股,並指中電信增長和股息率較吸引,目標價5元。 百度遭調低盈利預測 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最新的恒指6個月目標為23,500點,比周一收市高約13%。李振豪解釋,市場對企業盈利復甦尚有疑慮,若內地本季經濟數據「交到貨」,目標或再提高。中金公司認為,中資股現價已充分反映盈利復甦,建議配置側重派息高的股份和科網股。 不過,醜聞不絕的百度集團(09888)遭大和及摩根大通調低盈利預測。大和直言,其類似ChatGPT的「文心一言」對百度雲今年收入貢獻並不重要,反添額外成本,拖累本季經調整經營溢利率跌至21%。摩通...

金管局接90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跌穿600億

  金管局接90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跌穿600億 【明報專訊】港元匯價昨日再度觸及7.85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於紐約時段承接90.51億港元沽盤,沽出美元,以捍衛本港聯繫匯率制度。銀行體系結餘今日將跌破600億元見3年新低,有分析認為結餘有可能進一步跌至200億至300億元水平。 港美息差續擴闊 套息誘因仍在 金管局昨凌晨入市後,港元拆息隨即全線向上,與樓按相關的1個月拆息終止六連跌,升2.85點子(1厘等於100點子)至2.82厘;3個月拆息升1.38點子至3.51125厘;6個月拆息升0.21點子至4.01095厘;12個月拆息升2.89點子至4.25077厘。港匯昨早段亦曾轉強,見7.8472元,升值最多27點子,惟截至昨晚8時半,港元再觸及7.85元水平。 截至昨日凌晨為止,金管局於本月已三次入市承接港元沽盤,銀行體系結餘於今日降至571.64億元(見圖),較2019年上一個加息周期的低位542.11億元僅差29億元。美國上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放緩,不過利率期貨顯示5月加息25點子仍達七成,目前港美1個月息差保持於2厘以上,並繼續擴闊,反映套息活動誘因依然存在。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表示,金管局最近幾次接錢額度介乎70至100億元,對港元拆息有一定心理壓力,昨日拆息雖然抽升,惟幅度不大,預料短期內銀行體系結餘將續跌破500億元。若5月美國加息25點子,而本港未有跟加,港美息差將再進一步拉闊,惟結餘水平跌至某個水平時,資金會再次緊張,並拉高本港拆息。他不排除當金管局再接錢數次後,結餘將跌至200億至300億元水平。 14 April 2023 明報

港首季GDP料升1.8% 外需減弱勢累復甦

 港首季GDP料升1.8% 外需減弱勢累復甦 中港經濟活動走出疫情幽谷令各大機構相繼調高對本港今年經濟的展望,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昨日公布,預測本港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1.8%,比1月初估計高0.8個百分點,還預計今季失業率會進一步跌至3.1%。 港大昨日最新公布,預期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長會加速至2.8%,還將全年增長預測由2.5%調高至3.6%,理由是內地經濟復甦,下半年經濟前景「仍然充滿希望」。不過,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居高不下,海外貨幣緊縮政策又嚴重打擊外需,將拖慢上半年經濟復甦的步伐。 金管再接90億港元沽盤 另一方面,美國加息預期猶存下,港元在周三紐約時段再度觸及弱方兌換水平,香港金融管理局遂承接90.51億港元的沽盤,沽出美元,捍衞聯繫匯率制度,本港銀行體系結餘今日會跌穿600億港元大關,縮至571.64億港元,本年累計再縮40.51%或390.73億港元。 跟樓按相關的一個月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昨報2.81905厘,按日微升0.02845厘,隔夜、一周及兩周拆息升勢較強,分別至1.84226厘、2.28143厘及2.44935厘。 大華銀行估物價漲逾3%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環球金融主管李國基稱,本港經濟今年預料增長4%,惟提醒下半年物價升幅會擴至3%以上。港匯方面,鑑於美國加息周期今年將結束,息差構成的壓力會相應消退,預期今季處於7.82兌每美元,其後維持在7.8,直至明年首季。 14 April 2023

中國出口意外升14.8% 扭轉5個月跌勢

  中國出口意外升14.8% 扭轉5個月跌勢 【明報專訊】在歐美市場外需疲弱下,3月份內地出口意外按年錄得14.8%升幅(見圖),大幅好過市場預期的按年下跌7.1%,扭轉過去5個月下跌,亦是去年7月以來最大升幅。中國海關總署公布,3月份內地出口總值為3155.9億美元。匯豐報告指出,3月出口反彈,或因為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和春節假期,延後了生產和出貨所推動,惟高通脹持續,環球央行利率高企,今年外需仍面臨挑戰,因此3月出口是一次式還是持續反彈,仍有待觀察。 分析:與西方緊張 或不利高端產品出口 3月進口總值為2274億美元,按年下跌1.4%,亦較市場預期的下跌6.4%為佳。在出口回升帶動下,貿易順差為882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400億美元。匯豐指電子產品出口仍然低迷,手機、電腦零件等出口按年仍錄雙位數收縮,不過服裝、公事包等服務相關,和運輸相關產品有雙位數的強勁增長,反映外需在新冠疫後轉向消費導向。 匯豐認為,內地需繼續提供政策支持,以維持內需復蘇趨勢,料財政政策將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保持貨幣政策寬鬆。 按地域分析,3月內地出口至主要地區的貨值均見改善,例如出口至美國的跌幅由首兩月的21.8%收窄至7.7%,出口至歐盟扭轉首兩個月跌12.2%至增長3.4%。東盟為內地最大出口地區,3月按年大增35.4%,較首兩個月9%的升幅擴大。 不過大新銀行報告指,外需仍不穩,3月內地高新技術及機電產品進出口跌幅雖然收窄,但內地與西方國家關係轉趨緊張,或不利未來高端技術產品出口。進口而言,隨着內地經濟開始復蘇,國內需求預料逐步恢復,進口或將進一步回穩。 明報 14 April 2023

聯儲局料美經濟今年溫和衰退

 聯儲局料美經濟今年溫和衰退 美國銀行業危機爆發之後,聯儲局披露的3月議息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們預計美國經濟將會於今年稍後出現溫和衰退,並於隨後兩年復甦,不過,有見通脹保持高企,加上勞動市場維持緊張,相信採取「一些額外的政策緊縮或適當」。 會議紀錄稱,美國銀行體系依然穩健,銀行業動盪可能會抑制貸款、經濟增長、就業及通脹,但有關影響尚存在不確定性,現階段評估信貸緊縮對經濟及通脹的影響程度還言之尚早,故官員繼續高度關注通脹風險。 將用盡工具保金融穩定 美國加息路線圖還沒明朗化,官員指,經濟前景不確定性高,強調貨幣政策保持靈活的必要性。多名與會官員因應銀行業發展對經濟活動及通脹的潛在影響,遂下調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預期。個別官員曾考慮是否要在3月暫停加息,以給出更多時間評估銀行業發展對金融及經濟的影響,但表示聯儲局及其他政府部門採取的行動有助穩定局勢,最終所有參與決策的官員,在上月舉行的會議都支持加息0.25厘。 上月發布的經濟預測「點陣圖」所預示,大多數官員們預料今年再度加息0.25厘,使聯邦基金利率上升至5.1厘水平(即5至5.25厘區間)。 硅谷銀行(SVB)上月倒閉震撼金融市場,被指未能及早發現問題而飽受抨擊的三藩市聯儲銀行行長戴利(Mary Daly)首度開腔,指聯儲局將會使用所有工具來保持國家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定。 IMF:硬着陸風險仍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Gita Gopinath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美國經濟硬着陸的風險仍然存在,並警告「美國經濟仍處於不穩定狀態,幾乎沒有犯錯的餘地」。另有外媒指出,歐洲央行政策制訂者正在就5月加息力度減輕至0.25厘達成共識。 東方日報 

騰訊市值單日失千八億 原

 騰訊市值單日失千八億 大股東部署掟9600萬股 股價瀉逾半成 騰訊控股(00700)再遭南非大股東Naspers部署減持!Naspers旗下投資旗艦Prosus昨日表示,作為繼續執行回購計劃的一部分,本周會將9,600萬股騰訊轉入中央結算系統(CCASS),以便在市場有序交易這批股份,以昨日暴瀉逾半成後的收市價計,這批股份市值約342.91億元。在股東減持陰霾下,騰訊股價失守20天及50天平均線,收報357.2元,插5.15%,為表現最差藍籌,其市值單日蒸發1,856.37億元。 在同一日,騰訊為求自保,在場內回購97萬股,總斥資3.5億元,回購價介乎354.4至371元。去年5月上次股東周年大會授權以來,騰訊已回購逾1.08億股,佔自決議案通過日期以來已發行股份數目的1.12455%。不過,「北水」卻「用錢投票」,再淨沽騰訊13.56億元。 恒指挫 北水掃22日後沽貨 方德金融控股投資策略師鍾駿表示,假設騰訊大股東真的減持,將拖累股價跌勢不止。不過,由年初開始,無論電動車企或科技公司,不時傳出股東減持,市場應對有關消息不感陌生,呼籲投資者在目前的股市及經濟環境下,須考慮清楚是否投資有關板塊。 Naspers及Prosus曾於去年6月預告,啟動無上限減持騰訊,以支持自身回購計劃,香港交易所(00388)股權披露顯示,Prosus於去年9月中至12月中期間,累計減持騰訊逾一億股。 昨日港股受投資氣氛低迷所拖累,恒生指數一度插248點,低見20,236點,尾市跌幅略為收窄,最終收報20,309點,跌175點或0.85%;國企指數跌83點或1.2%,收報6,866點;科技指數跌81點或1.91%,收報4,166點。全日成交1,080.92億元,南下「北水」轉淨賣出2.55億元,連續22日淨買入斷纜。 科網股受壓 中芯逆市漲5% 其他科網股亦顯著受壓,京東集團(09618)、阿里巴巴(09988)及美團(03690)插逾3%;百度集團(09888)跌0.88%。中芯國際(00981)則再成逆市奇葩,漲5.73%,收報23.05元,為表現最佳藍籌,即使中國政府對美光科技在華銷售產品展開網絡安全審查,對中國晶片國產化幫助有限,中芯股價自事件發生以來已累漲近24%,14日相對強弱指數(RSI)呈技術性超買。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在歐美銀行危機下,只要通脹數據未見...

科網股拖累 恒指挫175點

  科網股拖累 恒指挫175點 【明報專訊】石油輸出國組織上周公布減產後,英國布蘭特油價企穩85美元高踞不下,投資者憂慮推升通脹,並擔心美國為首的大國央行加息未完。息口敏感科技股捱沽,騰訊(0700)、瑞聲(2018)各自受負面消息困擾,分別急瀉14.8%及4.9%,其他科網藍籌全線跟跌。恒指全日收報20,309點,跌175點;科指跌81點或1.92%,收報4166點。北水趨審慎停撈底,連續22個交易日淨流入「斷纜」。 北水淨流入22交易日後斷纜 北水3月初以來持續淨流入告一段落,昨日淨沽2.56億元。當中以重磅科技股走資較顯著,騰訊錄得最多「北水」淨流出,達到13.56億元;美團(3690)次之,單日走資4.07億元。在一眾重磅科技股中,只有中芯(0981)繼續逆市吸資約9000萬元。大市成交額1080.92億元,按日減少188億元。重磅的科網股接近全線受壓,因此就算中芯受捧,落後內房股如龍湖(0960)、碧桂園(2007)分別抽高5.4%及3%,受惠於油價高企的中石油(0857)及中石化(0386)雙雙升逾2%,仍無法扭轉大市的跌勢。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表示,港股自3月中歐美銀行出現危機時,曾低見18,800點左右,到近日反彈至最高逾20,700點,升幅多達1900點。不過,騰訊大股東Naspers旗下Prosus,今個星期將其持有的額外9600萬股騰訊股票存入香港中央結算系統,則為大市增添不明朗因素,觸發港股下跌並不為奇。以今年1月份營造的反彈浪頂高見21,700點計,之後營造的浪頂有一浪低於一浪之勢,因此呈現反覆下跌試低位的格局。在美匯轉弱之際,他認為,石油股、黃金及高息的中資電訊股會受投資者捧場。 13 April 2023 明報

美上月CPI升5% 見近兩年低 核心通脹向上 市場押注加息1/4厘機率回升

  美上月CPI升5% 見近兩年低 核心通脹向上 市場押注加息1/4厘機率回升 【明報專訊】美國整體通脹回落幅度比預期大。美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5%,較2月的6%升幅顯著回落,升幅較分析師預期低0.2個百分點,是2021年5月以來最低,升幅已連續第9個月收窄。按月計算,美國3月CPI僅升0.1%,較2月回落0.3個百分點。不過剔除能源及食品價格的核心CPI在3月居高不下,按年升幅達5.6%,高於2月的5.5%升幅。按月計算,美國3月核心CPI升0.4%。按年及按月升幅符合預期。 整體通脹趨緩,曾推動道指早段升200點,不過午夜前升幅收窄。由於核心通脹向上,意味數據不足以動搖5月的加息預期。芝商所聯儲局觀察工具(FedWatch Tool)的數據顯示,交易員押注美聯儲5月加息0.25厘的概率,曾因整體通脹緩和而跌至六成幾,但在午夜前回升至七成以上,與數據公布前相若。 對利率敏感的美國兩年期國債孳息率昨晚曾跌至3.87厘,然後回升至4厘以上。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曾跌穿3.4厘。 美2年國債孳息率先跌後回升 不過鑑於整體通脹壓力緩解,債券交易商加大對美聯儲今年底減息的押注。掉期交易的定價顯示,12月的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較目前4.83厘的實際水平低約0.5厘。美匯指數跌穿102。 明年有投票權的里士滿聯儲銀行行長巴爾金(Thomas Barkin)表示,通脹已過峰值,但美聯儲仍有很多工作,以遏抑物價。他說,迹象顯示需求正在降溫,但不能過早對通脹宣布勝利,強調核心通脹仍然過高。 道明證券利率策略全球主管Priya Misra表示,通脹仍然很高,但已經見頂,如果住屋成本的升勢也開始逆轉,美聯儲繼續加息的壓力將會緩和。美國3月住屋成本按月升0.6%,升幅是去年11月以來最小。此外,食品價格上月持平,對通脹的影響是2020年11月以來最小。 不過,油組與盟友(OPEC+)的減產決定,加上美元偏軟,令油價持續回升。布蘭特期油昨晚升穿每桶86美元,而紐約期油升穿每桶82美元,後者是今年新高,可能為通脹增添壓力。 紐約聯儲行長:再加息一次合理 通脹數據公布前,美聯儲官員對5月應否加息意見分歧。擁有永久投票權的紐約聯儲銀行行長威廉斯(John Williams)表示,美聯儲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再加息一次是合理的。今年有投票權的費城聯儲銀行行長哈克(Patrick ...

消費券覆檢 8萬市民失領取資格

  消費券覆檢 8萬市民失領取資格 【本報訊】政府將於下周日(16日)向約640萬名合資格市民,發放新一期3,000元電子消費券。早前經審核結果約有25萬人不符合領取資格,而截至2月底,收到約18萬宗覆檢申請,當中約17萬人覆檢成功,最終約有8萬名市民的領取資格被剔除,令庫房慳回約4億元公帑。 庫房慳回約4億公帑 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會議中,議員李梓敬關注到2022年的《施政報告》顯示,移民人數達到11萬人,卻為何當局只取消8萬人資格,當中是否出現遺漏,以及如何避免移民港人續領消費券。議員鄧家彪則稱,2021年派發消費券行政費只有2.4億元,去年增至4億元,為何今年仍然要4億元,「係咪唔畀離開香港嘅人攞就要使咁多行政費去審查?」 財政司司長私人辦公室政策統籌主任李文成指,是否取消領取資格要視乎幾項條件,包括他們有否以永久離港原因領取強積金供款、過去36個月有否至少一天停留本港、身份證是否在港發出等,當局亦有委聘協辦機構抽查,最初有25萬人被取消資格,有18萬人提出覆檢,有17萬人獲證符合資格獲發還消費券,當中部分人能證明未曾離港,亦有人是移民回流,最終約有8萬人被剔除,令庫房節省約4億元公帑。 此外,議員田北辰關注政府何時開始討論稅制改革,而議員洪雯憂慮本港是否已出現結構性財赤。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浩濂說,政府每年制訂預算案時都會檢視稅項,如要進行一項大改動,要考慮企業及市民的承受能力,近年經濟下行,所以不建議對稅制大幅度調整。

日央新行長:現毋須大幅加息

  日央新行長:現毋須大幅加息 【明報專訊】日本央行新任行長植田和男表示,鑑於當前的經濟和物價形勢,繼續實施負利率及孳息率曲線控制政策是適宜的,亦認為無需要大幅加息。 植田和男昨天出席就職新聞發布會時指出,對從長遠角度評估政策持開放態度,不過希望作出任何決定前,能與其他決策者討論。他續稱,隨着薪資增長勢頭增強,很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物價目標,並希望避免突然出現的政策正常化,以避免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他表示出將盡最大努力實現物價及金融系統的穩定,又指2%的通脹目標並不容易實現;而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於同一場合則表示,希望在其5年任期內,實現央行2%的通脹目標。 冀5年內實現2%通脹目標 昨天植田與首相岸田文雄會面,兩人都同意,目前沒有必要修改央行與政府於2013年達成的聯合協議,該協議主要內容是央行將尋求盡早實現2%的通脹目標。 現年71歲的植田將於本月27日至28日主持他的首次政策會議。彭博上月初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日本央行觀察人士預計6月前日央行會有某種程度的政策收緊。 明報 11 April 2023

9企申設人民幣雙櫃台 利北水買賣 分析:減匯兌風險 冀推升港股成交

  9企申設人民幣雙櫃台 利北水買賣 分析:減匯兌風險 冀推升港股成交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去年底宣布推出人民幣雙櫃台,上月起多間重磅股相繼提交增設人民幣櫃台的申請,當中包括騰訊(0700)、快手(1024)等北水熱炒科企,至今已有至少9間上市公司遞交申請。港交所同時推出雙櫃台莊家機制,以提升流動性並收窄兩個櫃台之間的價差。市場人士認為,內地資金經由港股通南下已成港股主要買賣盤來源之一,措施為內地投資者省卻兌換風險,改善人民幣計價股票的流通量,料市場反應正面,惟提升成交量仍需投資者意欲等因素配合。 明報記者 鄺海盈 自滬港通於2014年底推出以來,經港股通買賣港股的北水佔港股市場交投份額持續提升。北水由2017年僅佔港股約5%左右的交易額,至截至去年第四季,交易額佔比已增至15.5%新高水平(見圖)。若日後相關買賣盤主要以人民幣進行,減低內地投資者經港股通買賣港股的匯兌成本及匯率風險,有望推升相關股份人民幣櫃台流通量,以至整體港股交投。在已申請增設人民幣櫃台的上市公司當中,潤啤(0291)的北水持倉佔逾13%,而搶先遞交申請的快手,北水持倉亦佔近12%(見表)。 北水佔港股交易總額 增至15.5%新高 內地投資者現時經港股通買入港股,需以人民幣兌換港元,落盤時只有兌換參考價,至當日收市後才能確定匯率,若遇上人民幣即市匯率波動大時,涉及額外匯兌風險。另北水沽售港股後套現港元需兌換回人民幣,資金原路調返內地戶口,一買一賣匯兌差價亦構成額外成本。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認為,近年兩地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使其流通量逐漸擴闊,人民幣計價產品亦有積極作用,加上在互聯互通制度發展下,更多內地投資者參與。他認為新措施便利內地投資者,亦省卻兌換風險,料可消除投資者的入市猶豫。加上措施設有莊家機制,莊家有責任提供市場的流通量,確保投資者隨時可以入市。 業界料首階段吸「大隻」股參加 黃明偉預計首階段交投活躍的股份將會參與計劃,一些較為「大隻」的股份即使未設莊家機制,料交易依然順暢。不過,成交量未必因此有所推升,主要仍要視乎參與股份的吸引力、質素,以及投資者意欲等。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措施設人民幣報價能夠吸收市場上的人民幣,減省匯兌為吸引內地投資者參與加添誘因。為吸引莊家參與開價,港府將豁免其印花稅。莊家機制可以解決不對等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