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物品買賣App 過剩物資可變錢
主婦銀髮族也可做賣家 用戶自由定價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引發淘金熱,來自新加坡的賣物手機應用程式Carousell近日極速冒起,攻港不足一年,已有100萬件商品上架,1月開始,每月交易率增長35%。
該App認為「手機世代」,人人皆可用科技帶來更好生活,冀可鼓勵家庭主婦及銀髮族都成為賣家,處理家中過剩資源。
不足1年 100萬件商品上架
利用閒置資源,以減少浪費為最大原則而生的「共享經濟」概念崛起,發展得愈來愈多元化,由住宿、辦公室、車位、衣物到書本都有初創企業摩拳擦掌。(見表)
拍賣網並非驚天動地的新理念,來自新加坡的拍賣手機應用程式Carousell,盼顛覆賣物只限於桌上電腦的傳統形式,令每個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可成為賣家。
Carousell國際副總裁蔡家驥,曾效力現時全球最廣為人知的房屋租賃網站Airbnb。他認為,前東主Airbnb與Carousell有很多共通點,前者鼓勵房東租出多餘空間,與旅客配對,空間提供者可賺錢,使用者則可用相宜價錢找到落腳地,有時候更可與當地人接觸同住;後者鼓勵用戶將家中多餘物品擺上平台,由用戶自由定價及與買家溝通,賣家可將無用之物「變錢」,買家則可以較低價錢取得心頭好。
手機拍下物品 便可放上程式
蔡認為,現時是「Mobile generation」(手機世代),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工具。
他指,以往想將物件擺上網拍賣,需要先找相片儲存空間,上載後再嵌入拍賣網,而且需不斷上網查閱最新情況,相對不便。Carousell主打手機應用,賣家只需用手機拍下物品,就可放上該程式,介面猶如Instagram,其他用戶可以「心心」表達喜愛,另可利用內建的聊天功能,在不提供手提電話號碼下,與買家交流。
蔡指,以往上網族以年輕人為主,但本港智能手機滲透率高,令拍賣門檻降低,笑言家庭主婦及長者都可一嘗賣物樂。
Carousell另一賣點是可將二手物件的買賣相片分享至社交平台,如Facebook(fb)及instagram,故賣物對象除App上的陌生人外,還可擴展至賣家原有圈子。蔡指,現時用戶每日在平台上的逗留時間約17分鐘,可媲美Instagram。
Carousell源自新加坡一個創業比賽,意念在54小時內誕生,曾試過有郵差在App內購買電動車,結果賣家知道後免費贈予對方,亦有準新人在平台上尋找絕版結婚公仔,賣家得悉後不收錢,作為贈禮。平台上的二手物品沒有限定價錢,曾有一部標價215萬港元的法拉利跑車。該App目前未有收入,蔡指現階段目標是壯大用戶群,未來可能會推出收費..會員制度,付費者可令物品更易獲得買家關注,更快賣出。
19 Sep 2016
經濟日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