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旅業欠配套 「趕走」商務客 香港自2003年迎來內地自由行以來,旅客人數急升,帶來經濟效益之餘亦引發中港矛盾。 林奮強指出,所謂矛盾其實源自零售旅遊業沒硬件容納客人,本來完全可以避免,更甚的是,香港因容量不足,白白流失一大批高增值的商務旅客給新加坡。 以本港零售空間為例,黃金五十推算2010至2015年間,私人商業空間增長僅3%,但同期本港的零售銷售卻大增164%。供求差距愈擴愈大,自然推高租金,被指趕絕本土小店。再看酒店數目,2010年至2012年訪港旅客上升64%,酒店房間數卻只上升13%,同樣出現供求失衡。 容量不足 訂不到酒店場地 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近年為旅遊業大興土木,包括2012年落成的濱海灣花園,佔地101公頃,全在填海土地上建成,還有將90年代末逐漸被遊客唾棄的旅遊區聖淘沙島,全面改造成聖淘沙名勝世界。今天島上已建成亞洲第二個環球影城、曾擁有全球最大水族池的海洋生物園(去年被長隆海洋王國超越)、賭場等設施。 配套設施不足帶來的影響,可從要求較高的商務旅客群看出端倪。香港的商務旅客數目在過去10年幾乎沒有增長,維持在每年約300萬人次,反觀新加坡在2001至2012年的11年內增幅達115%,由本來只有香港一半,追至貼近香港。香港本是會議、展覽等活動的首選地,但訂不到酒店、會議場地等趕走不少活動組織者。 27 Mar 201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