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4的文章

IMF估明年印度GDP超日 成第四大經濟體

 IMF估明年印度GDP超日 成第四大經濟體 受累日圓兌每美元的匯率急速貶值,日本可能提早至明年痛失第四大經濟體地位。繼2023年表現慘被德國「爬頭」之後,據外媒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推算,日本於2025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料僅錄4.3103萬億美元,屆時恐被印度的4.3398萬億美元迎頭趕上,較原預估超越日本的時間提早一年。 日本63%中小企加薪 即使日本避過連續兩季收縮的技術性衰退,但IMF在4月新報告中,仍小幅修正了印度及日本以當地貨幣計算的GDP預測,而受到日圓持續弱勢影響,按美元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明顯縮水,並拖累日本排名再次倒退,或退居至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相較實質GDP,反映國家經濟規模的名義GDP,更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日本財務省昨公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63.1%中型及中小企業在2024年度提高了基本工資,較2023年度的54.3%,激增8.8個百分點,大企業亦由去年的77.9%升至81.1%,反映在人手不足及物價高漲的背景下,加薪勢頭正擴展到中小企業。不過,無法將人工成本轉嫁至售價的中型及中小企業佔50.2%,可見有一半中小日企正苦惱於確保加薪所需的資金來源。 日圓匯率周一繼續「走鋼線」,曾低見154.76兌每美元,徘徊在34年低位,折合每百日圓兌約5.06港元。 反觀新興市場印度,去年第四季GDP增8.4%,超出市場預期,也是6季以來最強。當地政府上月初預料,截至今年3月底止財年,經濟增長將達7.6%,較之前預測7.3%高出0.3個百分點。在逾14億人口為基礎的穩定內需與勞動力增加帶動下,印度央行更預計,2024財年實質GDP將增7%。IMF資料顯示,印度的名義GDP在2014年排在世界第10位,或到2027年有望超過德國,甚至躍居中美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無獨有偶,FedEx Corp.旗下FedEx Express有份調研的最新研究報告,發現68%的受訪中小企業認為泰國、越南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發展潛力最大,因經濟增長、文化相似性及不斷優化的貿易協定,提升受訪者對東盟市場的樂觀態度。是次調查共訪問亞太地區不同產業共250名包括創始人與主管等中小型企業負責人。 原文網址:IMF估明年印度GDP超日 成第四大經濟體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

地緣風險降 油價4周新低 金價跌2% 納指早段升近1%

 地緣風險降 油價4周新低 金價跌2% 納指早段升近1% 【明報專訊】由於投資者預期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升級降溫,昨日無論國際金價及油價均見回落,布蘭特油價更跌至過去4周低位。市場焦點轉向本周科網巨擎派季度成績表,同時聚焦美國及德國的巨額債券拍賣。在投資者抱着「無新聞便是好新聞」的心態下,靜待今晚公布的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最新數據,為未來息口動向把脈。歐美股市在中東戰雲陰霾暫時減退下,獲投資者追入,早段尤以科網股主導的納指走勢最標青,昨日開市早段已升136點,升幅多達0.89%,其後升幅收窄。 因應投資市場預見中東局勢降溫,驟時間令近期持續向上的國際油價回軟,當中英國布蘭特原油做價跌至過去4周低位,低見86.5美元。同時在美國庫存原油在過去一周倍增至270萬桶,加上投資者在預期高息維持一段時間下,料遏抑原油需求,均為油價在高位回吐的借口。宏觀局勢的變化,亦同時影響金價,金價連續升5個星期後,昨日表現亦見回軟,並一度跌2%至每盎司近2345美元。投資者再將焦點重回美國經濟數據,當中將於今晚公布的美國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表現,勢成市場焦點。有關數據向來為美國聯儲局重視,在此前市場預期,該數據在3月份會升見2.6%。 Tesla減價 股價曾跌3.6% 在此之外,投資者亦將目光重投股市。當中美股三大指數昨日開局普遍上升,當中尤以納指升幅最大,在昨晚開市早段約近香港時間晚上10時升136點,升幅達0.89%,跑蠃了道指及標指,後兩者的升幅為0.15%及0.4%。投資者靜待本周美國多隻重磅科網股表現,Alphabet(美:GOOGL)、Meta Platforms(美:META)、微軟(美:MSFT)及Tesla(特斯拉)(美:TSLA)均於本周派季度成績表。當中特斯拉在中美各地車款新一輪減價的消息影響下,昨天在美股早市跌幅最大,在臨近香港時間晚上10時半跌3.64%,Alphabet則回升0.87%。 美拍賣1830億美元債券成焦點 本周另一焦點在於美國及歐洲主要大國德國等國拍賣債券。當中美國將推出兩年期、5年期及7年期國庫債券拍賣,涉值1830億美元。德國、意大利共推出140億歐元債券,歐盟則會推出70億歐元債券發售。Pepperstone Group策略師Michael Brown指出:「投資市場本周多抱無新聞便是好新聞的心態,加上未有迹象見...

內地LPR不變 財政部研增發儲蓄國債

 內地LPR不變 財政部研增發儲蓄國債 中國4月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一如預期按兵不動,一年及5年以上分別維持3.45厘及3.95厘不變,但4月以來,受部分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影響,獲年長投資者青睞的儲蓄國債隨之出現「一債難求」的火熱情況,財政部將採取4項措施滿足需求,包括研究適當增加儲蓄國債的發行規模、調低單人購買上限等。不過,即使儲蓄國債計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缺口仍近9,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昨指,從3月、4月儲蓄國債發行來看,確有局部供需矛盾。當局將增加電子式儲蓄國債網上銷售額度,進一步優化憑證式儲蓄國債的額度分配機制,研究優化憑證式和電子式兩種儲蓄國債發行比例的中長期安排。 首季稅收降幅擴至4.9% 國債資金方面,今年2月,財政部將去年第四季增發的一萬億元國債資金全部提前下達地方;現已將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出納入2024年預算,正推進前期準備工作。對於首季地方專項債發行放緩,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解釋,上季發行規模小於往年,一方面是往年為應對疫情等特殊因素影響,加大年初發行規模,另一方面也與地方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季節施工條件等因素相關。 中央今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10.2萬億元,截至4月上旬,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8.68萬億元。財政部指,各級部門在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嚴控支出的同時,首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達6.98萬億元、保持2.9%增長,實屬不易。惟季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跌2.3%至6.08萬億元,扣除特殊因素則增2.2%。其中,稅收收入佔4.91萬億元,跌幅擴至4.9%。地方政府基金預算收入更轉跌5.6%,當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亦轉跌6.7%。 中海宏洋季度溢利縮37% 國資背景房企中國海外宏洋(00081)首季收入同樣只錄74.99億元,經營溢利約7.76億元,分別按年跌17.5%及37.1%。 另外,人民幣在岸價昨收報7.2436兌每美元,連跌3日;由官方開出的中間價報7.1043,按日升3點子,而每百港元則兌約92.43元人民幣。 原文網址:內地LPR不變 財政部研增發儲蓄國債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423-0423_00202_021/ 23 April 20...

中證監「新五條」力撐 港股升287點 科技股強勢 騰訊美團漲逾5%

 中證監「新五條」力撐 港股升287點 科技股強勢 騰訊美團漲逾5% 【明報專訊】伊朗否認受襲,與以色列衝突升級風險降,港股隨亞洲外圍股市反彈。加上中證監上周五發布「新五條」支持香港資本市場,為港股提供炒作借口,恒指昨最多升逾400點見一周高位,收市升287點,報16,511點。騰訊(0700)、美團(3690)齊勁彈逾半成,帶動科技股做好,大市成交連續兩日破千億元。分析指出,昨日見資金換馬,上周急升的高息股有沽壓,轉炒其他板塊,大市初步支持位萬六點,但要留意15,800點為牛證重貨區。 恒指昨高開186點,已屬全日低位,之後最多曾升413點,高見16,637點,全日收市升287點,升近1.8%。國指收報5831點,升1.5%;科指收報3336點,升1.8%,大市全日成交達1049億元。 北水連續16日淨買 流入騰訊美團 北水連續第16日淨流入,昨吸資29億元,騰訊錄北水淨流入7.97億元,全日成交高達130.6億元,高居成交榜首位;美團亦錄1.2億元北水淨流入,但中海油(0883)就錄淨流出1.1億元。 中證監上周五公布的「新五條」,包括支持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放寬ETF通、落實REITs通,以及將人民幣雙櫃台股份納入港股通等,都被視為利好港股交投。港交所(0388)昨升2.52%,略為跑贏大市。 重磅科網股做好,騰訊收報320.4元,升5.5%,美團重返「紅底股」,收報100.6元;京東(9618)升3.3%、阿里巴巴(9988)漲2.6%。人行一如預期,維持4月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不變,部分內銀、內險股做好。中行(3988)、民行(1988)升1%;中人壽(2628)升4.2%、平保(2318)升近3%。 醫藥股上升,中國生物製藥(1177)升8.5%,國藥控股(1099)升5.6%,是表現最好兩隻藍籌;翰森製藥(3692)升4.3%。電動車現減價戰,理想汽車(2015)全日跌8.3%,是表現最差藍籌。國際油價高位回落,中海油及中石油(0857)同跌逾2%。 證券界:資金換馬 沽高息股捧落後股 獨立股評人熊麗萍表示,昨日見有資金換馬,上周急升的高息股有沽壓,相信是資金套利,轉炒其他板塊,而部分落後股就有資金追捧。中證監公布「新五條」,港股早段反應不俗,但並非短期就有效應,仍要看如何落實措施。本周市場焦點為被美聯儲局視為通...

惠譽降6內銀評級展望至「負面」 反映中國主權評級展望調整

 惠譽降6內銀評級展望至「負面」 反映中國主權評級展望調整 【明報專訊】評級機構惠譽繼上周將中國主權評級展望降至「負面」後,昨日再將6家中國國有銀行的評級展望調整,由「穩定」轉為「負面」,分別是工商銀行 (1398) 、建設銀行 (0939) 、中國銀行 (3988) 、農業銀行 (1288) 、交通銀行 (3328) 、郵儲銀行(1658)。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惠譽表示,是次評級展望調整是在4月9日將中國「A+」主權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後進行。該次下調反映出中國公共財政前景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加,因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將面臨更多不確定的經濟前景。 指政府對內銀額外支持能力減弱 惠譽指出,國有銀行的發行人違約評級(IDR)與中國主權緊扣,因中央在相關銀行承壓時及時向其提供支持的可能性非常高。隨該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展望,即使政府對內銀的支持意願仍未改變,但其額外支持能力有所減弱,故降內銀評級展望至「負面」以反映主權評級展望調整。 該行又表示,中國銀行體系自從2008年以來增長迅速,截至去年底,銀行總資產達到41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同年GDP比例約330%,其中6家國有銀行資產總額的行業佔比達40%以上。另外,政府於2019年評定19家中資銀行為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去年增至20家,其資產總額行業佔比近70%,惠譽認為銀行業的龐大規模、D-SIB數量較多,制約了政府支持銀行業的能力。 惠譽稱,若中國評級展望上調至「穩定」,可能將6家內銀的長期IDR調回至「穩定」;或政府更明確地向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和交行等5間銀行表明支持,將對這些銀行的評級產生正面影響。 阿里騰訊長期外幣IDR展望降至「負面」 另一方面,該行亦因中國主權評級調整,將阿里巴巴(9988)和騰訊(0700)的長期外幣IDR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惠譽解釋,由於這些公司主要從事國內業務,政府會在該行業中監管和干預,因此其基本信用質量不應超過主權的信用質量。該評級機構同時授予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長期本幣IDR為「A+」,展望為「負面」,並確認他們的長期外幣IDR為「A+」。 日前惠譽亦調低6家中資險企評級展望由「穩定」至「負面」、僅中人壽(2628)評級展望維持「穩定」。 17 April 2024

內房開發投資上季挫9.5% 3月銷售瀉

 內房開發投資上季挫9.5% 3月銷售瀉 隨着住宅銷售和開發投資陷入持續下滑的僵局,房地產業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致命傷。首季房地產開發投資按年下降9.5%,延續兩年來的累計跌勢;單計3月,商品住宅銷售額按年跌幅擴大至31.2%,僅錄9,296億元人民幣。據外媒測算,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按年跌2.2%,已創下2015年8月來最大降幅。分析指,內地政府將被迫出台更有力措施,以解決房地產問題。 70大城市近全數二手樓價跌 國家統計局指,從首季房地產投資、銷售情況來看,樓市仍處調整階段,惟銷售指標跌幅擴大有基數效應。副局長盛來運強調,3月房地產銷售面積,較去年下半年各月絕對值高,而「白名單」落地對房企融資有積極影響,3月房地產銷售金額及面積跌幅收窄。換言之,設法應對樓市長期低迷問題的中央政府可能鬆一口氣。 在70個內地城市中,3月只有57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售價按月下降,數量少過2月的59個;但二手樓價按月下跌共有69個城市,且全線低於去年同期。中指研究院在報告指,3月二手樓市活躍度提升,短期可望維持一段時間,但對新樓帶動有限。首季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3億方米,按年降19.4%,降幅較首兩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3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1億方米,跌18.3%。 遭申清盤 時代中國冧36% 目前整體商品房待售面積直逼7.5億方米,龐大庫存或增加開發商銷售壓力。摩根士丹利在報告指,3月底對一至四線城市的2,000多名居民進行的調查顯示,內地居民置業意欲疲弱,只有19%受訪者極有可能購買一間房產,僅約1%受訪者料於未來6個月內買樓。該行認為,這將削弱房地產寬鬆措施的傳導作用,並拖累房屋銷售復甦,但維持樓價在第三季底基本企穩的看法。 繼中國恒大(03333)、碧桂園(02007)、世茂集團(00813)等之後,時代中國(01233)遭恒生銀行向香港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兼追討逾20億港元財務責任。時代中國將尋求法律手段堅決反對呈請,但股價昨仍破底,曾低見0.116港元,收報0.15港元,全日跌幅36.97%,成為全日最大跌幅港股。 原文網址:內房開發投資上季挫9.5% 3月銷售瀉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417-0417_00202_002/ 17 April ...

中國首季GDP增5.3% 勝預期 消費工業增速3月放緩 統計局:經濟恢復不平衡

 中國首季GDP增5.3% 勝預期 消費工業增速3月放緩 統計局:經濟恢復不平衡 【明報專訊】內地公布今年首季GDP按年增長5.3%,高於市場預期的4.8%,主要由於首3個月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4.5%,高於預期的4%,亦較首兩月的4.2%加速。首季受惠政策基建和製造業投資保持強勁,不過房地產投資跌幅加深,3月零售增速放緩。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經濟恢復存明顯不平衡,消費恢復不如生產,中小微企恢復不如大企業,當局在加強經濟回升基礎的同時,將進一步關注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方楚茵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持續強勁,抵消房地產投資放緩(見另文)影響。去年底內地增發的1萬億元人民幣國債資金投入使用,繼續推動基建投資,首3個月基建投資按年增6.5%,較首兩個月的6.3%加速。匯豐計算連同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投資由9.9%增至11.7%。另外,首3個月製造業投資按年增長9.9%。但留意首3個月固投增長仍以國有資本(升7.8%)為主要推手,民間投資增0.5%、主要仍受內房開發投資疲弱拖累。固投靠國有資本 汽車銷售轉跌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表示,內地政策重點支持戰略領域投資基建,今年基建投資仍是經濟重點。首季汽車製造業投資按年增7.4%,增長相對溫和,價格競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產能過剩,可能會阻礙新投資。另外,今年首季工業產能利用率降至73.6%,為2020年首季以來最低(見圖),在激烈價格競爭下,他預期產業整合壓力將持續增加。3月零售按年增長3.1%,除低於市場預期的4.8%,亦較首兩個月增速7.1%大幅放緩。餐飲收入按年增6.9%,商品零售按年增2.7%,為去年8月以來增長最慢。去年推動零售增長的「主力」汽車類銷售於3月按年轉跌3.7%;同期手機等通訊器材類增速亦較首兩個月的16.2%收窄至7.2%。宋林認為,內地推出「以舊換新」在未來數季會支持家電和汽車銷售,但3月數據反映今年難單靠消費拉動增長,加上淨出口疲弱,內地經濟增長動力繼續轉向固投。星展將今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由4.5%上調至5%,高級經濟師周洪禮表示,首兩月出口強勁,整體首季出口表現好過早前預測,展望及後兩季美國經濟增長高於預期,電子產品周期築底反彈,有利亞洲區出口。至於工業產能利用率下跌,會否影響及後製造業投資增長,周...

恒指挫351點 見逾1個月新低

 恒指挫351點 見逾1個月新低 【明報專訊】雖然中國首季經濟增長勝預期,惟3月份工業增加值及零售表現均遜預期,加上美國延後減息預期續發酵,美匯升越106水平,人民幣試穿7.28見5個月低,拖累港股近全線下跌。恒指昨日最多跌近400點,收市跌351點,連跌4日,並見逾1個月新低;科指跑輸大市最多跌3.6%。跌市下成交增至逾1100億元,創兩周高。港股通下的北水趁跌市吸資近百億元「撈底」。分析指恒指昨跌穿多條平均線,技術上反映由1月開始的中期反彈已告一段落,後市將反覆偏軟、逐步下試低位。 分析:跌穿多條平均線 後市偏軟恒指昨低開232點,跌幅曾收窄至151點,惟午後跌幅再擴大,最多跌391點低見16,208點,收報16,248點跌351點,是3月7日後收市新低。恒指連跌4個交易日,累挫890點或5.2%。國指昨跌1.9%,科指跌3%。跌市成交相對活躍,成交增至1145億元,較上日增兩成,是4月2日後最多。北水淨流入98.7億元,較上日增加四成,並創逾3周高。盈富基金(2800)錄北水26.8億元淨流入,成交達85億元,為成交榜首位。騰訊(0700)錄7.74億元淨流入、小米(1810)錄2.7億元淨流入。藍籌中只有3家上升,科網股全線大跌,阿里巴巴(9988)、京東集團(9618)及美團(3690)跌逾2%;騰訊跌0.8%。金融股友邦(1299)未止跌,昨跌2.6%,再現7年低。美國電動車廠商特斯拉(Tesla)(美:TSLA)據報擬全球裁員一成,電動車股捱沽,蔚來(9866)跌一成;小鵬汽車(9868)、理想汽車(2015)跌約半成。獨立股評人郭思治表示,港股昨表現差勁,恒指跌穿50天線(現處16,454點)、100天線(現處16,480點),技術上已反映由1月下旬開始約11周的中期反彈已結束,即使港股不會即時大跌,但後市會反覆偏軟、逐步下試低位,萬六點雖然防守力強,但只要跌穿2月低位,恒指將進一步尋底,5月走勢未能看好,建議投資者轉持現金。 17 April 2024

私有化成潮IPO寒冬 港上市公司上季近零增長

 私有化成潮IPO寒冬 港上市公司上季近零增長 【明報專訊】港股估值低迷且市場交易量有限,降低香港上市公司的集資能力,導致近期多間上市公司萌生去意,部署私有化消息紛至沓來(見圖1)。港股新股公開招股(IPO)疲弱,截至今年首季新股數目少至12家,再加上港交所(0388)於2018年8月推行的「快速除牌機制」,加快上市公司除牌速度,令近月上市公司數目近乎零增長。據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3月主板及GEM上市公司數目,較去年底增加兩家至2611家(見圖2)。 首季5企完成私有化 總值312億去年12月以來,已有8家公司公布提出或考慮私有化(見圖3)。單在首季,已有5家上市公司完成私有化及退市,包括海通國際(前上市編號:0665)、松齡護老集團(前上市編號:1989)、永盛新材料(前上市編號:3608)、魏橋紡織(前上市編號:2698),以及擎天軟體(前上市編號:1297),按公司的市值計算,季內私有化交易價值逾312億元,較研究機構Dealogic統計去年私有化公司總值的93.6億元高逾2.3倍。內銀錦州銀行(0416)上周一(8日)公布,其私有化建議已獲有效接納,股份將於今日下午退市,變相香港上市公司總數將再減1家。今年首季港股IPO市場亦迎來寒冬。會計師行德勤本月初公布數據顯示,季內IPO數目少至12家。集資額則為47億元,見2009年以來新低。根據德勤統計,今年首季港股主板市盈率達11倍,遠較2021年同期的19倍為低,彭博數據更顯示恒指現預測市盈率約9倍。港交所加快公司除牌速度到港IPO公司減少,而除牌公司亦增多,港交所自2018年推「快速除牌機制」後,上市公司除牌速度亦增快。據港交所資料顯示,去年主板有47家上市公司除牌,較2017年除牌機制更新前的7家大增。47家除牌公司中,有13家屬於包括私有化在內等原因而自願退市,其餘34家則按照《上市規則》被強制除牌。值得一提的是,私有化方式分為協議安排及自願全面要約兩種,自願全面要約下,若要約人收購獨立股東超過九成股份,則可強制收購餘下股份;而協議安排下,則須出席私有化會議的計劃股東贊成票佔比達到75%以上,再加上獨立股東反對票不超過一成,則可通過私有化。在本港《公司條例》下,以往提出協議安排,還需通過逾半數表決股東批准的「數人頭」規則一關,大增私有化通過難度。相關規定...

貝萊德估聯儲今年最多減息兩次

 貝萊德估聯儲今年最多減息兩次 由於通脹數據反彈,美國聯儲局官員近日頻放鷹,令市場對於聯儲局減息力度的預期一直收窄。全球最大基金公司貝萊德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甚至大膽估計,聯儲局今年最多只會減息一到兩次;並指當局追求的2%通脹目標要實現相當有難度。 正如本報上周初所預言,多家大型金融機構都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公布後,下調對減息幅度的估算。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資本市場甚至把今年減息的預測幅度,從原來估計的3次(累計減幅0.75厘),大幅調整至只減一次(0.25厘),時間點料落在今年12月,即美國大選之後。 官員籲通脹達標才出手 RBC資本市場更預測,明年只會減息兩次(0.5厘)。在這種情況下,聯邦基金利率上限仍會停留在4.75厘水平,遠高於1990年以來的4次主要減息周期。 近日亦有多位聯儲局官員表態稱不急於減息,其中堪薩斯城聯儲銀行行長施密德(Jeffrey Schmid)稱,應該等待「明確且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通脹將回落到目標水平,而不是先發制人地調整政策。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古爾斯比重申,住屋成本是導致通脹具黏性的原因,同時指本月下旬公布的個人消費開支(PCE)物價指數是更重要的通脹參考指標。 法央行料歐息6月下調 相較於美國聯儲局展現出的「鷹姿」,歐洲整體貨幣政策立場仍相對「鴿派」,英倫銀行上周剛完成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主導的全面檢討評估,似乎有意修正其貨幣政策預測及溝通機制,不排除該行會向一直主張盡快減息的市場讓步。 歐洲央行仍預計6月有較大機會減息,法國央行行長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直言,歐洲央行如無意外,將於6月決定減息,並在今年底前有更多的減息,只不過不太可能回復至負利率水平。 另外,本周美股正式步入新一季業績期,高盛、美銀等大型金融機構陸續放榜,而串流影視平台Netflix亦將在香港時間周五凌晨公布業績。 原文網址:貝萊德估聯儲今年最多減息兩次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415-0415_00202_022/ 15 April 2024

局勢升級 比特幣曾瀉8% 金價睇四千

 局勢升級 比特幣曾瀉8% 金價睇四千 中東衝突隨着伊朗還擊以色列而顯著升溫,首當其衝的沙特阿拉伯股市昨曾跌1.93%,居然還有另類的避險資產比特幣(Bitcoin),本港時間周日凌晨曾瀉逾8%。不過,專家對港股後市不太擔憂,黃金更幾乎獲一面倒唱好,據報瑞銀喊出每安士4,000美元的目標,比上周五收市高70%! 油價恐衝上130美元 以色列去年攻打加薩時,市場最關注的莫過於是把區內更大的產油國捲入衝突,推高油價繼而擾亂宏觀經濟。曾任白宮幕僚的Rapidan Energy Group總裁麥克納利警告,一旦霍爾木茲這條原油貿易通道受阻,原油恐飆至每桶120至130美元。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亦稱,中東衝突加劇令原油易升難跌,潛在通脹壓力或降低美國減息預期,短期內市場似乎很難找到更好的避險選擇,黃金、美元和債券將跑出。 大行對金價的看法亦愈益樂觀,高盛及美銀分別上望2,700美元及3,000美元,高盛的理據包括地緣政治局勢和央行增持黃金等,亦提到金價大漲的背後有市場對美國財政和貨幣體系可持續性的憂慮。 另據了解,瑞銀上望4,000美元是一個較長線的目標,主要是金價已較上一個歷史高位高出10%,過往出現這種行情,兩至3年會或翻倍,況且目前減去通脹的美國實際利率仍高,以往的金價見頂信號是顯著負兩厘或更低。 然而,對於比特幣近日未有發揮「避險」功能,分析相信與灰度的現貨ETF(交易所買賣基金)資金淨流出持續有關,上周逾7億美元(約54.6億港元),比特幣「減半」觸發的升市早過以往出現。比特幣昨每枚低見60,908美元後回穩,於65,000美元附近拉鋸;以太幣曾急挫逾12%,其後於3,000美元附近爭持。 港銀行中資電訊股看俏 iFast Global Markets副總裁溫鋼城相信,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不會維持太久,首先兩個不像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陸地接壤,其次伊朗與其硬碰沒有好處,要角逐連任的美國總統拜登也不樂見局勢再升溫。 港股方面,他估計,中東局勢無疑會令港股本周波動,但觀乎恒生指數今年在16,300點附近有支持,加上主導後市的另一因素中國經濟數據會有好轉,對後市並不悲觀,建議投資者可趁低吸納,除了當炒的石油、黃金及資源股外,減息幅度預期則利好本地銀行股。另一方面,中資電訊股適合作避險部署,而隨着內地經濟復甦動力好轉,內銀股後市也不會太差。 原文網址:局...

中東戰局扯升油金 港股大市勢受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中東緊張局勢續升溫,伊朗首次攻擊以色列本土,令市場擔心中東有機會引發大規模戰爭。美股三大指數均向下,跌幅介乎1.3%至1.7%,港股在美國的預託證券(ADR)近全跌,恒指今日有機會低開200餘點,下試16,400點支持位。油市及金市在休市期間,未完全反映中東最新局勢,布油期貨在上個交易日升0.5%,收報90.15元;金價則在上周五升至2,431美元一安士新高後,回軟至2,344美元。業內預測,今日復市後,油價及金價料續升,有利相關股份及期貨價格。 高盛金價年底看2700美元 金價上周五創新高後回吐,但市場仍看好金價。高盛將年底金價的預測,由原先的2,300美元,上調至每安士2,700美元。該行指出,中東局勢持續混亂,加上年底美國大選、多國央行又持續吸納實金,都推動金價長期看好。中東局勢緊張也使油價受惠而上升。紐約期油一度升3.1%,每桶報87.67美元,為去年10月以來最高價格,收市仍漲0.8%報85.66美元。布蘭特期油最多抽升2.7%至92.18美元,同創去年10月以來新高,收市漲0.8%報90.45美元。 美6月減息幾率料續下降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表示,中東震盪情勢加劇,避險資產肯定有資金流入,包括美元、美債、石油與金價均會向好。尤其是油價及金價續升,有利相關期貨及股份價格。但相對而言,整體股市則有沽壓,觀乎美股三大指數均向下,或會為港股帶來壓力。他續指出,中東局勢緊張,從而推高油價,將令西方國家繼續面對通脹壓力,美國減息的時間點或可能需進一步押後。 美國最近公布3月消費物價CPI指數,按年上升3.5%,扣除能源和食物後的核心CPI按年上升3.8%,兩者都高於預期,顯示美國通脹依然頑固,並出現超預期的回升,市場估計聯儲局開始減息的時間將押後至下半年。根據芝商所數據顯示,市場預期美國6月減息的幾率,由本月初的逾五成,大跌至最新的不足兩成。再加上現今中東局勢惡化,他相信減息的幾率會進一步減少。 較理想的是,市場對內地經濟增長的看法有好轉,亞洲開發銀行最新把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從4.5%上調至4.8%,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把增長預測目標,分別上調至4.8%和5%。他表示,技術而言,港股仍守穩於10天和20天線的交匯處之上,保持穩中向好格局,市場氣氛可望有效保持。特別是「港股通」已連續35日出現淨流入,在上周四更有近...

1個月拆息9連跌 港元低見7.8372

  【明報專訊】港元拆息昨普遍向下,當中與樓按相關的1個月拆息連跌9日,昨跌6.79點子(100點子等於1厘)至4.30964厘。拆息跌令港元匯價走軟,港元匯價昨一度跌至7.8372元的低位(見圖),與1個月拆息同見7個月低位。截至昨晚8時55分左右,港元升4點子(1元等於1萬點子)報7.8353。 分析:美通脹若回升 美元將走強 短線拆息方面,隔夜拆息升5.25點子至3.895厘。1星期拆息跌4.52點子至4.05548厘。兩星期拆息跌1.68點子至4.14125厘。中長線拆息方面,反映銀行資金成本的3個月港元拆息跌4.02點子至4.53833厘,約為7個月來新低;6個月期拆息跌1.85點子至4.69厘;12個月拆息跌0.05點子至4.80595厘。 受美國周三所公布的3月CPI按年升3.5%高於預期影響,市場對美國6月減息預期大降,帶動美元強勢,港匯相對走軟。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環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認為,當前美國經濟增長再加速,勞動力市場再收緊,通脹似乎未有繼續回落,甚至有可能回升,美元將隨之走強。

大摩高盛撐內地經濟 調高今年增長預測

  大摩高盛撐內地經濟 調高今年增長預測 【明報專訊】內地近月出口強勁增長,領先指標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擴張速度亦快過預期。在下周公布首季經濟增長數據之前,多家大行都調高今年內地經濟展望。當中,摩根士丹利因應美國需求推動出口和製造業強勁,將今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調高0.6個百分點至4.8%,明年增長亦調高0.5個百分點至4.5%。 另一家大行高盛日前亦調高今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由4.8%升至5%、主要因為出口和製造業出乎意料地強勁,相信與企業補充庫存有關,估計單是此因素已推動第一季經濟增長加快0.5個百分點,而且近期零售亦穩健,將上季按季環比年率增長,由5.6%調高至7.5%。 不過,大摩和高盛都提醒,利好因素第二季開始減退,可能令增長率回落至4%以下。大摩更特別提及,由於政策傾向由供應入手,或令通脹低迷局面持續,加上經濟沒有明顯惡化,4月底和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加碼刺激的可能性亦大減。高盛相信樓市仍然疲弱,歐美貿易壁壘風險升溫,可能拖累內地經濟增長明年放慢至4.2%。 亞開行料收入改善帶動消費 另外,亞洲開發銀行周四發表報告,預期今年內地經濟增長4.8%,較去年底的預測高0.3個百分點,主要由於勞工市場和家庭收入改善,從而帶動消費,而且財政政策支持基建、高科技和製造業增長,但仍然低於總理工作報告的5%目標。亞開行亦指樓市影響消費和投資情緒,加上貿易摩擦,都令明年內地經濟增長放慢至4.5%,又提醒評級機構惠譽日前調低中國主權評級展望,對投資氣氛負面,令人關注地方債務和舉債成本等問題。 12 April 2024

內地CPI按月轉跌 通縮陰霾再現

  內地CPI按月轉跌 通縮陰霾再現 受春節後消費需求季節性轉弱、市場供應總體充足等因素影響,內地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只升0.1%,較上月的0.7%升幅顯著收窄,並低於預期的0.4%升幅。3月CPI按月亦轉跌1%,結束連續三個月升勢,再度面臨通縮壓力。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表現合乎預期,按年跌2.8%,但已連跌17個月。有分析指,數據反映內地經濟仍疲弱,通脹低迷給寬鬆政策更多空間,人行在第二季有機會再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漲0.6%,保持溫和上漲。具體來看,3月食品價格按年降2.7%,降幅擴大1.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漲幅收窄0.4個百分點至0.7%。消費品價格降0.4%,服務價格漲0.8%。1至­­3月平均CPI與上年同期持平。 按月計,受食品和出行服務價格季節性回落影響,3月CPI降1%,結束自去年12月以來的升勢。當中,食品價格跌幅達3.2%,非食品價格降0.5%;消費品價格降0.9%,服務價格挫1.1%。 反映經濟動力仍疲弱 PPI方面,國統局稱,隨節後工業生產恢復,工業品供應相對充足,PPI按月降0.1%,降幅較上月收窄;按年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當中,生產資料價格按年降3.5%,生活資料價格下降1%。按月計,生產資料價格降0.1%,生活資料價格降0.1%。 大新金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表示,CPI及PPI的表現或反映經濟動力仍疲弱,下調今年內地通脹預測至低於1%,且不排除人民銀行在第2季會再度降準,因通脹持續低迷,或讓人行有更多空間考慮放寬政策。他預計食品價格通脹未來幾個月仍低迷,而非食品通脹復甦或續緩慢。至於PPI,他稱內地製造業活動及新定單重上擴張水平,若改善情況能夠持續,可能有助紓緩整體生產價格的下行壓力,但短期內或續維持2至3%按年跌幅。 大華料人行適度加大支持 另外,大華銀行將中國今年CPI預測從按年增1%調降至升0.7%,將PPI預測從按年跌0.2%下調至1%。該行經濟學家陳浩偉稱,仍預計人行今年將適度加大貨幣政策支持力度,但由於市場將美國聯儲局降息的預期推遲到今年下半年,短期內進一步寬鬆將受到人民幣疲軟的制約。他提醒,若政府的刺激措施效果不佳,通貨緊縮仍將是中國主要風險。 12 April 2024

日圓見5.11算再創34年低

  日圓見5.11算再創34年低 美國3月消費物價指數(CPI)高於預期,市場預期將延遲減息,美元兌日圓匯價昨日失守153大關,低見153.29,每百日圓兌5.1122港元,再創34年新低。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表明,不排除採取措施應對外匯過度波動。另外,美國聯儲局最新議息會議紀錄「出爐」,幾乎全部官員認為今年「某個時候」開始減息是合適。雖然圓匯再創新低,有找換店職員指,昨日兌日圓市民較長假期前減少,但兌換金額升35%,平均每人兌22萬日圓。 美匯指數昨日飆升,高見105.357,創近5個月新高,令日圓大幅貶值。日圓由周三的151水平,急挫至153水平,昨日接近下午5時見低位153.29,每百日圓兌港元低見5.1122,其後美元稍為回落,截至晚上8時半,美匯指數見105.318,美元兌日圓報152.94;每百日圓兌港元報5.1231。 鈴木俊一表示,當局不會只是關注日圓匯率水平,例如貶值至152或153,同時會分析其背後原因,重申外匯過度波動是不可取,不排除採取任何措施應對外匯市場過度波動;至於日常外匯走勢則不予置評。 儲局紀錄:今年適合減息 聯儲局3月議息會議紀錄顯示,幾乎全部的官員認為今年開始減息是合適。不過,官員普遍表示,持續高通脹存在不確定性,以及最近的經濟數據未有增強他們對通脹持續下降至2%的信心。一些官員提及,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致更嚴重的供應樽頸問題,從而帶來價格上行壓力。另外,官員普遍贊成將每月縮表規模減少約一半。 東亞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李振豪預計,未來一周美元兌日圓將於153至154水平徘徊,因為市場都需時消化,而待下一次生產物價指數(PPI)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等美國經濟數據出爐時,美匯指數可能會向下,繼而令美元兌日圓降至152至153水平。 他認為,是次美匯指數急升為炒作,美國3月CPI只是較預期多0.1個百分點,又相信待中東及伊朗政治氣氛好轉,令油價下調時,CPI亦會回落。他提及,該行未有調整美國減息幅度的預測,暫時估計美國將於6月展開減息計劃,今年減息0.5至0.75厘。 找換店:長假後兌換人數減 「哈日族」未有出動,小女孩找換店負責人表示,雖然現時日圓處於低位,惟長假期剛過,兌換日圓人數明顯減少,昨日有768位客人合共兌換1.7億日圓,按日升35%,人均兌換22萬日圓(約1.1萬港元),未見大客入手。 12 April 2024

中國黃金儲備7274萬盎司 連續17月增持

  中國黃金儲備7274萬盎司 連續17月增持 【明報專訊】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數據,截至3月底止,外匯儲備規模為3.2457萬億美元,較2月末上升198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3.229萬億美元。同期,黃金儲備達7274萬盎司,2月為7258萬盎司,已是連續第17個月增持黃金儲備。 SDR按年升1.4%至532億美元 外管局數據顯示,3月底止特別提款權(SDR)按年升1.4%至532.03億美元,按月則跌0.3%;基金組織儲備頭寸按年跌9.8%至98.45億美元,按月跌0.3%。 外管局表示,上月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及預期、宏觀經濟數據等因素影響,美匯指數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整體上漲。 匯率折算及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上升。 該局昨亦公布,未來將優化貿易外匯業務管理,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素,相關措施包括優化外貿企業名錄登記管理,將其辦理方式由外管局核准調整為銀行直接辦理;便利企業跨境貿易外匯收支結算,如簡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企業貿易收支手續;以及清理整合貨物貿易外匯管理規定。 人行推科技改造再貸款 另一方面,人民銀行昨推出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為5000億元人民幣,利率1.75厘,期限1年,可展期兩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1658)、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 人行表示,金融機構依企業申請,參考行業主管部門提供的備選企業名單及項目清單,按照風險自負的原則,自主決策是否發放貸款及發放貸款條件。 另外,金融機構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該銀行對貸款台帳進行審核,對於在備選企業名單或項目清單內符合要求的貸款,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 該行指出,措施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於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專案的金融支援力度。 8 April 2024

招股轉冷 非香港公司登記連跌3年

  招股轉冷 非香港公司登記連跌3年 【明報專訊】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過去14年的年報歷年統計,顯示不斷有海外註冊公司返港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當中自2017年起登記為「非香港公司」的數目按年遞增,到2020年達高峰,共2155間(見圖)。但隨着疫情爆發,即使社會運作復常,之後登記的「非香港公司」數目按年遞減,連跌3年,到去年更是過年4年來登記數目最少的一年,只有884間。近期來港招股的中資及外資公司活動減少下,均對登記數目減少構成影響。 去年長和佔44間 翻查長江和記(0001)自2022年12月份至今年2月上旬的「非海外公司」登記數目作分析,以2023年計算,該集團在港登記的「非香港公司」數目,便佔44間,相當於當年登記「非香港公司」數目884間的近5%。以單一財團而言,比例上相對為高。 過往登記為「非香港公司」數目增減,亦多和海外及內地註冊公司來港上市活動,以及海外金融機構來港有關。這某程度上,亦間接成為香港新股招股市場及金融活動的寒暑表。以上周五提交上市申請的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為例,便在《法定及一般資料》一欄內交代已在港設立辦事處,並留空待啟動上市前填上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的準確日期。同時若海外銀行業界要在港設立辦事處,無論上市與否,亦多會登記為「非香港公司」以便於法律文件及運作 8 April 2024

長和海外子企加快港註冊非香港公司 逾一年登記80間 會計界:或涉稅務重組安排

  長和海外子企加快港註冊非香港公司 逾一年登記80間 會計界:或涉稅務重組安排 【明報專訊】在海外擁有眾多業務的長江和記(0001),近年正陸續將旗下海外註冊公司,安排在港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數目達80間,當中逾半數集中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註冊,業務遍及零售、港口、投資、醫藥及電訊領域等。有合規界及會計界人士接受本報訪問時不諱言,跨國經營集團作「非香港公司」登記,不多不少與將來稅務安排、重組或更多企業行動有關,而維持離岸公司身分,則可保留運作上的彈性。 明報記者 陳偉燊、方楚茵 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的紀錄顯示,長和自2022年尾起,便陸續將旗下或相關的海外註冊公司,安排在港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至今年2月8日止,涉及公司數目多達80間(見表)。當中尤以去年12月及今年1月登記為非香港公司的數目佔最多,分別達到29間及17間。儘管該等「非香港公司」經營行業廣泛,但是多側重於零售及港口相關領域公司為主,分別涉及29間及27間。根據香港《公司條例》第776條,若海外公司在港設立營業地點,便有需要在一個月內申請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本報曾以電郵及電話向長和方面查詢,但是至截稿前均未見回覆。 行業廣泛 零售港口公司為主 天智合規顧問董事鍾婉怡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當企業將旗下海外註冊公司,在港登記成為成非香港公司,很多時會與稅務,以及不排除會為往後買賣安排,或企業行動有關。」若海外公司其實在港有營運,並選擇在港登記,面對外國開徵高稅率時,或會在稅務安排上有好處。過往他們亦不時見到有海外公司在港在岸化運作,不排除有便於國企日後收購或買賣。 或因政治 港公司出口美或涉關稅 BDO(立信德豪)審計部董事總經理陳錦榮指出,是否在港註冊,與公司納稅其實是兩回事。根據當局要求,海外公司若在港有辦事處,便要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亦有責任報稅。香港稅務當局會視乎有關公司是否在港經營,依在地原則去徵稅。非香港公司和香港公司在運作上,分別在於香港公司轉換股東時,有需要繳納資本稅;反而非香港的離岸公司不用繳納資本稅。「過往見到較多公司在上市前,在未到最後階段時,都未能確定那些附屬公司會用作安排上市時,考慮到為了利便日後轉手,會選用註冊為離岸公司,藉此取得彈性,方便重組架構。」至於將來是否再將離岸公司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則屬後話,他亦較難定論,註冊較多離岸公司是否與將來併購有關。 ...

港明年落實全球最低稅 或推動「回流」

  港明年落實全球最低稅 或推動「回流」 【明報專訊】在港上市大企業之一的長江和記(0001)近年陸續安排將海外註冊公司返港登記成「非香港公司」,業界多估計與稅務安排有關。當中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全球最低稅制」(GloBE)便計劃向年收入達7.5億歐元或以上(近4年中有兩年逾7.5億歐元收入)大型跨國企業,徵收15%全球最低稅,更是當中誘因。 或為港帶來150億稅收 全球最低稅制今年率先於英國、日本、韓國實施,至於其他國家地區則按自己步伐陸續推行,當中香港將於明年落實。BDO(立信德豪)審計部董事總經理陳錦榮相信,經濟發達國家因此不用在稅率優惠上作競爭。他預料,企業在營運時,或不用如過往般動輒要事先作出稅務規劃,料這方面安排將來愈來愈少下,或會成為其中一個因素,推動個別集團將旗下離岸公司返港登記成為非香港公司。至於該等集團最終是否落實進一步架構重組,則會視乎每個集團的情况而定。 根據港府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長陳茂波預計,連同需時處理稅務申報,料香港最快至2027/28年度按全球最低稅制向有關跨國企業徵稅,料帶來約150億元稅收。當時有消息稱,若跨國企業繳稅低過15%最低稅率,便要補繳差額。 9 April 2024

滙控杜嘉祺料歐美6月啟動減息

  滙控杜嘉祺料歐美6月啟動減息 美國勞動市場強勁,引致市場對聯儲局減息預期降溫。不過,滙控(005)主席杜嘉祺昨日出席峰會時表示,對減息的預測不變,預料美國聯儲局及歐洲央行或將會在今年6月首度減息,兩央行至明年底累計減息1.5厘。他又認為,在就業人數增長持續下,通脹壓力將揮之不去,央行決策過程的相對確定性不易實現;然而,更強的經濟數據背後將會是一片光明,經濟體整體仍具韌性。 滙豐昨日起一連三天在港舉行全球投資者峰會,杜嘉祺作開場發言時稱,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房地產、出口、基建等行業的重大轉型,滙豐將重點關注國內消費市場,以及具備更高附加值的制造業。 對中國中長期前景有信心 杜嘉祺坦言,中國短期需要為轉型付出一些成本,但對中國中長期前景仍有信心,認為其經濟轉型能為消費者和全球經濟增值,而成功轉型更可把持續增長模式,創造更加多元化的經濟。他又提及,香港作為連結內地和國外的橋樑,將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 談到環球貿易時,他引述經濟師預測稱,今年全球貿易額按年增速將從1.8%,上調至2.5%,2025年將升至3.4%,現在判斷能否持續復甦仍為時尚早,但有跡象顯示貿易周期正見底,供應鏈正被重塑及多元化。他預計,亞洲區的出口額將從去年的4.3萬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7.1萬億美元。 冀建擁財管四大支柱平台 杜嘉祺又表示,中東在2023年的經濟表現非常好,惟受到地緣衝突影響,該勢頭在今年將有所下跌,而隨着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繼續使其經濟多樣化,正創造新的機遇,引領中東和亞洲彼此走近。他認為,世界需要組織起來,而非破壞其穩定,並以新的區域網絡來推動這一變化,並希望中國和香港能為此作出貢獻。 另一邊廂,滙豐行政總裁祈耀年接受外媒訪問時稱,滙豐在香港的財富管理業務強大,希望「在中國內地、新加坡、東盟和印度都有一樣強大財管能力」。祈耀年表示,希望建立一個擁有財富管理四大支柱的平台,其中包括保險、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 滙豐全球銀行和市場聯合主管格蓋耶特則表示,希望能聘請在新加坡、杜拜、利雅德和孟買等地均擁有良好客戶關係的高級銀行家。事實上,滙豐近年擴展不同區域財管市場版圖,去年重返印度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同時又收購花旗集團在內地的個人財管業務。 9 April 2024

北水回歸淨買47億 恒指微升8點

  北水回歸淨買47億 恒指微升8點 明報專訊】內地股市昨日復市,「北水」經港股通重臨香江,惟對港股刺激作用不大。港股先低開73點,繼而在早上快速由低位推高314點後,到中午前已回軟,收報16,732點,升幅收窄至8點,好淡友呈拉鋸局面。 科網股受壓 資金轉攻ETF 全日港股成交額達998.7億元,單日增加262.55億元。「北水」淨買入47.49億元。焦點科網股普遍受壓,但是醫藥股及手機設備股則轉好。投資市場正尋方向同時,亦相對較多資金轉入ETF市場。 重磅科網股普遍受壓,當中騰訊(0700)全日跌1.48%,成交多達66.43億元,當中「北水」全日淨流入2.63億元,為「北水」淨流入第二多股份,僅次於中移動(0941)的4.49億元。其他科網股如百度(9888)、美團(3690)及京東(9618)分別跌1.52%、0.99%和0.58%。較早前股價持續受壓的醫藥股藥明系,昨日明顯轉好,當中藥明生物(2269)升5.39%,同系藥明康德(2359)亦升3.41%。 至於手機設備相關股份如富智康(2038)罕見大升最多40.2%,收市時升幅有所收窄,但是仍升27.84%,為近期罕見。其他手機設備股如舜宇光學(2382)及瑞聲科技(2018)亦分別升1.05%及0.58%。另在美資大行富瑞調低百威(1876)目標價2.3%下,該股大跌5.7%,成表現最差的藍籌股。在大市於高位表現反覆時,市場資金流向ETF,當中恒生國企ETF(2828)及盈富(2800)分別錄得57.32億元及34.1億元,成交僅次於騰訊。 9 April 2024

陳茂波:政府開支兩年內平衡 將出招激活港股

  陳茂波:政府開支兩年內平衡 將出招激活港股 明報專訊】目前政府面臨財赤問題,財政司長陳茂波回應如何恢復平衡預算時,指出控制政府開支相當重要,部門在未來3年每年削減開支1%,並將公務員隊伍控制在2021年規模。他表示在不發債下,政府營運帳目可在兩年內回復平衡,包括資本開支在內的綜合帳目則可在數年內回復平衡。 陳茂波表示,因為新冠疫情令政府開支增至高位,本財年(24/25)政府開支稍高於GDP的24%,收入等於GDP約20%,政府會透過增收削支,5年後開支將降至稍高GDP的20%,而收入將增至GDP約22%。互聯互通發展方面,陳茂波指當局持續與內地接觸,希望有更多政策支持,繼股票、債券、ETF、衍生工具後,未來在風險控制工具方面會有更多互聯互通,可讓外資充分利用平台控制風險。同時當局會捕捉自內地的資金流,讓內地投資者在可信任和熟悉的環境投資。 資本市場方面,陳茂波指股票市場表現相當不錯,當局早前成立特別工作小組研究如何增強股票流動性,一系列措施在未來幾個月實施。目前有24隻主要港股可以人民幣或港元交易,為離岸人民幣帶來更多投資產品,若南向通納入人民幣櫃枱,公司可同時被內地和國際資金投資,帶來龐大的流通量,對企業來港上市非常吸引。 9 April 2024

新股季籌47億全球第10 港交所:上市申請增三成

 新股季籌47億全球第10 港交所:上市申請增三成 香港首季新股集資額只得47億元,按年跌三成,為2009年同期以來最差,險守全球集資排名第10位,較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地落後,宗數則按年減少33%,僅12隻。不過,香港交易所(00388)行政總裁陳翊庭派「定心丸」,說首季收到65宗上市申請,按年增加逾三成,強調數據會有滯後,另透露正物色合適的沙特和印尼企業來港第二上市,有企業反映有興趣。 全年有望重返5甲 陳氏解釋,企業要留意市況、定價、估值等時機,才會遞交上市申請,坦言港交所的角色相對被動,而去年主板上市的審批時間中位數已較前年的70個營業日大幅縮短,至48日,惟審批時間除了聯交所外,亦取決於企業及中介人的準備工作。 另外,有一間會計師行表示,首季是傳統新股上市淡季,料本港新股全年呈「先低後高」。假設美國聯儲局在6月開始減息,加上內地經濟繼續好轉、當局有更多重大刺激經濟復甦政策出台等,將利好港股估值,有助吸引企業來港上市,維持全年集資預測1,000億元,並有望重返集資排名首5位。 促檢討股票印花稅 不過,該行同時指出,在政策及制度層面上,港府及聯交所應更落力突出香港的獨特優勢,吸引不同企業及資金來港,建議檢討股票印花稅,特別是港幣人民幣雙櫃台仍在發展初期,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未來雙櫃台的需求增加,可將雙櫃台的股票印花稅稅率與內地股市睇齊。 近年香港積極吸引中東、東盟企業及資金落戶。有會計師指,聯交所去年在紐約及倫敦增設辦事處,惟在中東仍未有,東南亞亦只有新加坡有辦事處,建議聯交所在當地增設更多辦事處,與當地企業對接、更好推廣香港及內地優勢。 原文網址:新股季籌47億全球第10 港交所:上市申請增三成 | 東方日報 | 產經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nce/odn-20240409-0409_00202_004/ 9 April 2024

新地15商場復活節長假 人流生意額升8%

  新地15商場復活節長假 人流生意額升8% 【明報專訊】雖然北上消費成風,但新地(0016)表示,旗下其中15個商場包括觀塘apm、大埔超級城、銅鑼灣wwwtc mall、尖沙嘴新太陽廣場、元朗廣場、柴灣新翠商場、上水新都廣場等,總結復活節連周末兩日共4日長假,15個商場人流及生意額較去年升8%。  配合「藝術三月」開鑼 新地執行董事馮秀炎表示,配合「藝術三月」開鑼,旗下多個商場推出多個集打卡景點、體驗式活動等節日推廣,包括apm以Citywalk為題、聯乘韓國人氣暖系插畫角色的節日裝飾、大埔超級城新增的「彩虹梯」打卡點等,又大推「美食賞」優惠券回贈、方便「萌寵族」的泊車優惠、積分賞及以低至一折換領最新手機的「感謝祭」等, 變相加大客人消費力;並在指定商場伙拍逾30個商戶藉扭蛋機換禮大送逾萬份禮品,把人流引入店內,製造更多商機。 馮秀炎又表示,近日「藝術三月」開鑼,城中不同地方又有新增特色景點,吸引不少旅客訪港短遊,而留港市民亦多外出找玩意,對零售餐飲業有一定支持,集團旗下15個商場的節日推廣包羅室內景點、室外玩意如休閒市集及針對毛孩族的活動及推廣等,在長假期天氣不穩時成為客人的一站式玩樂首選,成功帶動市民人流。馮亦稱,因正值時晴時雨的換季時節,外加商戶多消費優惠,如消費滿額享低至八折等,美妝、衣履等商戶都有雙位數升幅;而節日氣氛對餐飲商戶有一定支持,不少輕食品牌都在高峰期大排長龍,整體約有逾8%升幅 2 April 2024

分析料本港2月零售銷售按年轉跌約2% 全年單位數增長

  分析料本港2月零售銷售按年轉跌約2% 全年單位數增長 本港2月零售銷售數據將於星期三公布,大新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預料,零售業銷貨額按年跌約2%,結束14個月連升形勢。綜合1至2月數據表現,估計按年變動不大。 溫嘉煒指,去年及今年的農曆新年在不同月份,導致2月零售銷售數據回落,但預計3至4月或會再跌;全年表現看法審慎,預料只有單位數增長。 他認為,香港在吸引旅客方面仍要加把勁,各項盛事對零售及經濟的刺激仍需時反映,亦要設法吸引本地人留港消費。 2 April 2024

穆迪:港未可斷言陷結構性財赤

  穆迪:港未可斷言陷結構性財赤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未來5年合共發債6000億元,隨即香港惹來「借貸度日」的質疑,並憂慮當局已陷結構性財赤。穆迪評級主權風險部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Martin Petch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香港現時發債規模未算過度,判定本港已陷入結構性財赤乃言之尚早,未來關鍵在於政府就改善財政狀況所作出的應對策略,而左右本港評級的重要因素仍為內地經濟情況。此外,有學者就建議政府可選擇發行3至5年期債券,並最好10年左右完成新界北部都會區建設,若基建延誤,或要面臨利率上升風險。 發債規模不高 有融資空間 本港連續5年出現財赤,政府擬加大發債亦為人詬病,對於有關憂慮,作為評級機構一員,Petch指出,特區政府一直奉行審慎財政政策,建立了龐大的財政儲備,且現時本港發債規模不算過高。更重要的是,即使公共債務佔香港GDP的比例料由去年4.3%攀升至未來幾年約13%至14%,如此水平依然低於其他經濟體。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亦認同,本港發債規模不算高,新加坡債務佔GDP水平已超越雙位數一段時間,目前剛開始減息周期,倘本港往後5至10年發債屬穩健做法,建議政府可發行3至5年期債券、回報3至4厘,相信在今轉減息周期能吸引充足需求。 不過鄧希煒提醒,北部都會區最好於10年左右完成建設,假如項目攤長至十多二十年便「什麼事情都會發生」,或會跨進另一個加息周期,屆時發新債再融資恐將「捱貴息」。他又提到,鐵路頂目如上水古洞站、元朗洪水橋至前海鐵路等,能增加資金流及人流,港鐵上蓋亦能提供物業相關回報。至於新建工業城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園、新田工業區等,則難言3至5年內是否一定有回報,惟這些項目長遠對經濟轉型及多元化發展屬正面。 撇除大型基建的龐大開支,人口老化也正加劇本港長期財政壓力。儘管如此,Petch形容,現時便斷定香港經已進入長期結構性赤字則略為過早(a bit premature),因政府會有政策應對,例如推出措施支持經濟增長並帶動財政收入,不會對財赤坐視不理。 內地經濟狀況左右港評級 Petch認為,「港府可以改變稅收政策,也可重新檢視公共開支」,關鍵在於極度依賴房地產收入的香港政府,在面對財赤困局時的政策回應,包括但不限於擴大稅基、嚴控支出、提升開支效率等。 政府預測本港將於2025/26財年重新錄得綜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