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仔急崛起 港紙陷兩難
信筆攻略 習廣思
西班牙經濟繼續沉淪,銀行壞賬高達1170億美元,但無論是銀行或國債的風險,早已在市場預期之內﹔即使近日希臘似危機再起,希債息有上升迹象,但留意對沖基金持續搶買希債,意味着債市一直在押注歐洲救市。事實上,歐美股市高位震盪,但港股卻出現頑強抗跌力,恒指連升十日,累升890點,眼鏡碎跌滿一地,但熱錢來襲,誰又能估頂?
恒指見全年新高後,昨日高位爭持,最高曾見21839點,及後一度下跌,尾市再由滙控(005)帶動,收報21810點,上升46點。大市成交額612億元,沽空比率8.9%。
然而,恒指完全不反映大市,滙控接力支撐大局,但本港地產、內銀等重磅股回吐壓力輕微, 資金續捧藍籌股﹔相反,大市有近787隻股票下跌,殘股反彈終見一次壓力不細的回吐。
落後殘股連日反彈,昨日午市前全面急跌,鐵江(1029)跌9.6%,匹克(1968)跌7.3%,熔盛(1101)跌5.9%,龍工(3339)跌5.4%。以這輪炒復蘇的領先軍隊如安踏(2020)而言,其股價早前升穿250天線後,走勢已見回軟,五日跌幅是11%。
卻其實, 股票有升有跌,昨日這一跌不失為好事,部分中小型股回落才有機會再吸納,亦見到部分這類基金愛股,早市急跌後午後跌幅大為收窄,京信通信(2342)是其中例子。
恒指十連升,人民幣滙價再創高位,人仔再出現升值預期,再吸引資金湧港。熱錢有分長短。對許多外資來說,貨幣升值是直接影響基金配置的一個因素,屬於長錢,情況像債市買家會考慮滙率升值一樣﹔但對許多投機者來說,貨幣短期升值包括眾多不同因素,但它反映流動方向,順流順勢一齊揾食是最容易方法,屬於短錢。
眼下所謂熱錢撲港,所為的並不是日漸邊緣化的港元,資金全為人仔而來。債市可見,點心債完全不是「點心」,是穩陣的收息投資﹔股市突然殺出合和公路(737)雙幣雙股,充滿着政治任務。
熱錢為人仔撲港
事實上,這次資金湧港,金管局入市干預,與2009年熱錢湧港最大分別的,不在於資金規模大小,而是當年與今日,焦點已不再一樣。
無疑以本港AAA評級,以及較穩定的經濟基礎,與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一樣,輕易成為QE3熱錢目的地﹔然而,這一次熱錢湧港,在大中華地區及內地卻引起一定迴響。中國評論網引述《南方都市報》的評論文章,直指港元在人民幣及美元間陷入兩難。
文章指出,自1998年後本港經濟發展愈倚重內地經濟,國際市場視港元市場為人民幣「替身」,當內地經濟出現見底訊號後,吸引更多資金追入港元﹔但在聯滙制度下,人民幣其實有貶值需求(由美元角度看),因此港元是在兩個強勢貨幣之間擺動,愈發無所適從,日後再維繫聯繫滙率的難度更大。
文章的潛台詞是說,港元本質的「身份」及「定位」日益尷尬,要走出這個兩難局面,需要修正與美元的聯滙關係,例如先放寬與美元的浮動區間,再投懷人民幣,令香港真正在貨幣金融上進入人民幣區。
大概在七年前,誰也沒有想到人民幣這麼快「破八」,而事實上,上述所提到「甩美元掛人仔」路線,正是港元未來的發展,只是「人民幣崛起」速度之快,可能是香港政府以至世界都始料不及。
東亞國家激烈角力
另一篇文章出自《金融時報》中文網站,再由《人民日報》引述。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撰文《東亞成為「人民幣區」》,指出歐美經濟低迷,人民幣在東亞十個主要經濟體系中,在南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七個經濟體系的貨幣與人民幣關聯度超過美元,東亞地區的「美元集團」已被「人民幣集團」取代,這種情況在二戰以後可能首次出現。
這樣的文章當然具有政治潛台詞,其結論是想說,全球經濟主導地位從美國向中國轉移﹔其次,這種改變突顯出東亞國家將面臨激烈角力,經濟、貿易及貨幣等因素將令東亞國家向中國靠攏,但軍事及政治方面卻令這些國家向美國依靠。
羅姆尼聲言一旦在總統大選獲勝,必先把中國列為「滙率操控國」,儘管政治一日都嫌多,更何況是競選期間的政客承諾,但美國對「人民幣崛起」的恐懼與日俱增,加上人行開始擴大人民幣浮動區間,美元與人仔的角力下,港元的兩難,只會愈陷愈深,港府有怎樣的「兩手準備」?抑或堅持「行之有效」?
信報
26 Oct 2012
金融領袖睇好亞洲 滙豐料港2028年膺最大離岸財管中心 中美爭霸,除了科技領域,金融戰亦是重頭戲。美國下任總統特朗普揚言力保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不變,對「遠離美元」的國家徵收100%關稅,惟美國將金融武器化的做法,難阻各地「去美元化」反制美元霸權。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資本市場發展潛力優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勢成重構全球金融版圖的主要參與者。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辦的第三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昨日舉行主峰會,各地金融領袖雲集出謀獻策,強調開放市場的同時,更不約而同看好亞洲地區前景,未來世界金融向東移的趨勢,已逐漸形成共識。 其他熱爆話題: 滙豐控股(00005)行政總裁艾橋智(Georges Elhedery)出席峰會時指出,40年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250美元,現時已升至人均1.25萬美元,意味着40年間GDP翻了50倍。他相信,中國的財富增長是世界上最快的國家之一,帶動香港離岸財富交易,預計到2028年,香港將成為最大的離岸中心,管理資產規模約3.2萬億美元,領先瑞士的約3.1萬億美元。他並認為,企業為規避風險而實施「中國加一」策略,亞洲仍有很大的機遇,而在這背景下,中國仍然是核心。 渣打:東盟發展潛力大 渣打集團(02888)行政總裁溫拓思(Bill Winters)在同一場合稱,東盟具有很大潛力,整個亞洲地區蘊含能源和礦物,此為區內發展的重要引擎。他否定「全球化已死」的說法,認為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徵收60%關稅,不會令全球化消失,只會重新導向流動,當然會有貿易摩擦和其成本,但相信市場會平衡有關影響。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 Solomon)稱,外資樂見中國着力持續開放和轉型,但關注投資中國後如何提取資金,認為資本進出安排對吸引海外投資尤其關鍵;又指消費改善對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但要真正帶動資金重返內地市場,首先要見到內需市場復甦,內地有關部門應保持透明度,讓外界見到實際經濟反彈。 瑞銀估華可應付美增關稅 瑞銀集團主席凱萊赫(Colm Kelleher)表示,集團併入瑞信後,訂下長遠發展策略,亞洲會是未來重點增長地區,並相信若美國加徵關稅,亞洲經濟體可以應付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即使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重大衝擊,料中國政府仍可透過不同措施作出應對,以緩和經濟影響。展望未來,要留意人工智能帶來的市場改變,同時要關注傳統...
留言
張貼留言